菜单
  
    摘要:本课题采用一种新的合成方法,即使用0.3mmol%N-N二甲基氨基酸作为添加剂,0.1mmol%碘化铜作为催化剂,1mmol%K2CO3作为碱,使端基炔烃,芳基卤化物以及二硫化物在100℃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多组分的偶联-串联反应,以80%-90%的收率得到多取代吲哚类化合物。34919
    本课题同时也使用电子鼻对合成的吲哚类化合物进行香气相似度的比较,探索香气与化学结构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工作。
    毕业论文关键词:偶联串联反应;多取代吲哚类化合物;电子鼻;香气与结构
    The synthesis of muti-substituted indoles compounds and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oma and structure
    Abstract: This topic research creates a new synthetic method, Tandem Coupling Process, which using 0.3mmol%N,N- Dimethylglycine as an additive, 0.1mmol%CuI as a catalyst,1mmol%K2CO3 as a base and heating a mixture of terminal alkynes, aryl halides and disulphide 1-alkyne in DMF at 100°C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80%- 90%corresponding indole.
    The topic research also uses the electronic nose to analyze the aroma similarities among the synthesis of indole compounds and do some basic resesch ab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roma and chem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andem Coupling Process;the synthesis of indole compounds;electronic nose;aroma and chemical construction
    目录
    1    绪论    1
    1.1    多取代吲哚类化合物的现状概述    1
    1.1.1    多取代吲哚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
    1.2    多取代吲哚类的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
    1.2.1    苯胺法[4]    1
    1.2.2 邻氨基乙苯法[6]    2
    1.2.3 邻氯甲苯法[7]    2
    1.2.4 Fischer(药物合成反应)法[8]    3
    1.2.5 邻甲苯胺法[9]    3
    1.2.6 邻硝基乙苯法[10]    3
    1.2.7 Fischer法[8]    4
    1.2.8 酮盐催化法    4
    1. 3电子鼻技术    6
    1.3.1 电子鼻技术的基本原理    6
    1.3.2电子鼻技术的研究现状    7
    1.3.3 电子鼻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8
    1.3.4 电子鼻技术的研究难题及使用注意事项    8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9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9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9
    2  多取代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实验    9
    2.1使用的材料试剂、仪器设备    9
    2.1.1使用的材料试剂    9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10
    2.2 多取代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    11
    2.2.1 2-溴三氟乙酰苯胺的合成    11
    2.2.2 2-苯基-1H-吲哚的合成    11
    2.2.3  2-苯基-3-(苯硫基)-1H-吲哚的合成    13
    2.2.4 6-甲基-2-苯基-3-(苯硫基)-1H-吲哚的合成    15
    2.3多取代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的结果讨论与优化    16
    2.3.1关于添加剂氨基酸的选择    16
    2.3.2 关于反应碱的选择    17
    2.3.3 关于反应溶剂的选择    18
    2.3.4 关于酮盐的选择    19
    3 香气-结构关系的初步研究    19
    3.1电子鼻的实验谱图分析    19
    3.1.1 吲哚,B-3与B-5的雷达图比较    19
    3.1.2 原始数据响应曲线    20
    3.1.3 PCA(主成份分析法)统计分析    22
  1. 上一篇:抑制粉尘爆炸装置设计及抑制效果分析
  2. 下一篇:复合PVDF介孔二氧化硅膜的合成及其对金属铬离子吸附研究
  1. PS-b-PHEMA及其双组分嵌段共...

  2. PS-b-PNIPAM单组份及其双组份...

  3. WO3/PbO2复合电极材料的多孔性及沉积机理研究

  4. 柔性多羧酸配体TCOPM与CoⅡ...

  5. 多酸基金属Ni2+Ag+Co2+配合物...

  6. 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与晶体结构

  7. 四核锌取代钨-氧簇的水热合成

  8.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9.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10.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1.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2.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3.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4.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5.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6.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7.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