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59-03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是关键。高校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念。主体。客体。目标。途径。模式与制度七大要素,其中,培养途论文网径的选择与实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课程及其体系,它合理与否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高低。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构建原则,科学设计出适应自身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课程体系概述

目前,关于高校课程体系概念的主要观点有要素系统说“。内容实施说“。关联整体说“。这些观点只反映了高校课程体系的部分特点。整体上说,高校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模块化,课程体系是结构化了的课程,必然是由具有若干特定功能的课程模块组成;(3)系统性,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要素构成应体现系统性,确保系统最优;(4)开放性,课程体系一经构建它就会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但是它不是静止的。孤立的;(5)层次性,课程体系由不同层次的课程单位构成,对应地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鉴于上述,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高等学校为了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的由若干课程元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开放系统。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课程元。在微观的单门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它是指课程章节内容,在中观的学科专业。大类专业和学校课程体系中它是指单门课程,在宏观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它是指具体学科专业。与之相对应,高校课程体系就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本文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指中观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原则。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充分采纳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专业提升计划。创新实验班等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经验,充分吸收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双语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全方位更新课程内容。与之同时,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也要有适当的前瞻性。例如,要实现某种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就要在原有课程体系和现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构建凸显培养新型人才类型的课程体系。再如,若要构建某些专业核心竞争力,就要依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发展性地构建课程体系。

2。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原则。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过多的专业教育造成知识范围过小。岗位适应面较窄的问题,又要考虑过多的基础教育造成专业方向不易明确。在学制之内难以完成合格人才培养的问题。对于口径宽的专业,一进校就定专业,在一定阶段之后再分方向;对于口径窄的专业实行大类培养,先模糊专业身份,在一定阶段之后再进行分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允许本。硕专业打通设置课程,为复合型人才和贯通性人才培养提供机会。此外,在教育时间的分配上以专业素质的训练为主,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则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包含多重内容,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之外,还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体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身心素质的养成和完善。这些目标的实现要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用较多的时间把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学好,切实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这些目标的实现也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大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被分散在各门理论课内,处于从属地位的现象。这些目标的实现还要逐步加大本科生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4。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注重学生公平“和个性“发展落实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要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设的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读。选修课程的设置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设的课程。它把不同专业方向及侧重的课程内容提供给不同的学生,允许学生选择课程,以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适应学科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这两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公平的。个性化的发展。

三。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将若干课程元组成的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具体包括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课程单元的选择。课程内容的整合。下面笔者就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谈谈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是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它在横向上构建了理论。集中实践。B学分5等三个系列“,纵向上构建了基础。专门。综合等三个层次“,总体上形成了横向三系列,纵向三层次“,包含公共基础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及方向模块,认识性实践模块。专门性实践模块。综合性实践模块,B学分基础模块。行知与发展模块。提升模块等九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还要优化结构学分比例。一是减少结构总学分。二是调整横向三系列“课程体系结构学分,使其比例大体上为10∶3。3∶1。三是在结构学分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理论课中选修课的比重,使得选修课的比重不低于25百分号;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使得实践课占课内教学比重不低于25百分号;增加B学分中创新学分的比重,使得创新学分的比重不低于25百分号。此外,纵向上,均衡设计课程进程,使得课内教学(即理论课和集中实践课的教学)每学期不超过25学分。2。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1)理论系列课程体系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该系列分为必设课程和选设课程两个类型。必设课程由全校统一要求的普通教育课程和院系教研部设置的专业教育课程组成。前者包含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等;后者包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选设课程主要由全校统筹的普通教育选设课程和院系教研部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前者包含数学类课程。物理类课程。电子电路类课程。信息类课程等,后者主要是指专业方向课程。(2)集中实践课程系列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该系列由院系教研部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类型,其内容涵盖集中实践课程体系三个系列,具体包含了认识实习。企业调查。集中上机。专业实习。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类型。(3)B学分课程系列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该系列课程由学校统筹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类型,其内容涵盖B学分课程体系三个系列,具体包含了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工作与公益劳动。认识实习与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科技创新。文体活动。技能认证等课程类型。

3。课程体系内容的整合。一是校管课程体系的整合。(1)校管基础课程的整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采用8+4+x“模式,其中,8。4。x分别是指必修学分。限选学分。任选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课程学分的比重不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分30百分号。整合人文素质类课程,在保持人文学分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将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成小型课(1学分。16学时的课程),增加学生选修的课程门数。将学校统筹的选设课程分类设置课程模块并设定基本标准,供开课单位选设。此外,还整合了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内容。(2)校管B学分课程的整合。B学分课程主要对应着实践育人中的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外文体活动,课外技能认证。将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科研研究训练。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撰写与发表等纳入课外科技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将课外文体活动课程体系细化为文化。艺术。体育三大类活动,其中文化类活动主要包括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各种主题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活动。征文。讲座或学术报告等;艺术类活动主要包括参加校大学生艺术团。参加各种艺术竞赛和展演或汇报演出等;体育类活动包括除运动会之外的其他体育比赛活动。此外,还将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证书的获取纳入创新学分。二是院(系)管课程体系的整合。(1)大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合。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应在校管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大类所涵盖的专业的差异,尤其是在专业优势特色的差异。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差异。就业率高低的差异等,科学统筹院(系)内外教学资源,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形成经济适用的大类培养课程体系。(2)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合。专业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整合课程资源,设置能反映专业核心内容的大型课。巨型课(大型课是指学分大于等于4但小于6,学时大于等于64小于96或教学周大于等于4周小于6的课程;巨型课是指学分大于等于6,学时大于等于96或教学周大于等于6周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真正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设置新生研讨课或微型课(即学分为0。5,学时为8的课程),该类课程是由学科专业领域知名专家以学术讲座。专题方式开设的,以反映学科前沿最新发展内容为核心的课程。此外,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和量力设置创新实践课程;对于宽口径的专业,还可合理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形成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高校課程游戏化”的思考与探索【4835字】
下一篇:高校課程思政改革若干關键问题的探讨【1943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安康汉江网讯

网络语言“XX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