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特点及实施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
一是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或者公共课,按照规定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该课程拥有其它公共课同样的课时。学生和考查模式,当然在学习内容。考查模式方面相对宽松。论文网二是学时较短。作为公共课占有一定学分,但做不到全程化教学,虽然辅助手段多样化,但学时总数远远少于其它课程。三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教学队伍赋予了职业生涯规划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伴随着各高校不同的发展规划,其发展思路通过教师队伍映射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
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问题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内容,重课堂。轻实践。从霍兰德SDS职业兴趣测试。五个w“思维测试。碧瑞斯的性格测试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八条原则。MBTI职业性格测试。本来紧张的学时数就在游戏化的测试中度过了大半。当学生面对企业以销售为主的招聘和各类专业不对口的招考时,这些理论显得无力又无用。职业生涯规划强调个人的发展也重视终身发展,没有与企业对接化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很难了解各类岗位的发展和优劣。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观念和求职技巧等方面,但缺少实践演练,脱离实践需要。
(2)师资队伍建设体现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是教育理念的提升,但止步于此很容易让这门课程流于形式。与企业沟通。与工商行政沟通及对岗位做出科学的评估是辅导员队伍日常工作中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的。高校本身不会支持辅导员外出与企业和单位进行这一方面的对接,只是需要有一部分人把这门课上完就行,依托专门的教育机构速成式的培养出来的教师队伍也仅仅是能达到这一要求。辅导员在了解往届学生就业情况这方面似乎有优势,但专业的劣势让他们不能总结就业规律。挖掘职业规划本质,肤浅地将往届就业情况进行传授不是科学职业规划的手段。辅导员繁忙的日常工作很难实现对他们的严格教学检查,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移动学习等教学方法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具备实施的环境。教学内容的理论化让教学目的偏离,教学效果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考取学分而不是获得实践锻炼的能力。本身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讲授和自我剖析,即使做到了由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仍回归不到实践教学的正途上去。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对策
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从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始,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做好组织管理和实训教学,规范考核办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了解“状态上升为认识“状态,最后升华为实践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涵盖面广,实践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学研模式,简单的课堂。实训场所和企业的三方结合,更应该通过模拟课堂。目标教学等手段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2。转变师资队伍构建模式
应培养和建立专门的师资教育队伍和职业咨询服务机构,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校外企业和单位的师资库,聘请兼职教师和客座教师,加大学生与企业入职人员沟通和实践的机会,提供与社会接轨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针对创业。公务员。三支一扶“。事业编等职业提供在职人员交流会和相关流程图。师资队伍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较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和鉴定。教学内容中应涵盖就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代表等与学生开展互动的部分,通过讲座。报告会。模拟课堂等模式,分析职业发展,解构择业方向,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真正实现师资队伍的综合化和专业化。
3。改进考核模式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模式较为单一,知识类考核和综合运用类考核为主,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个人职业性格测量“等等,考核偏重理论操作和简单的知识运用。缺乏对实践教学的引导和导向作用。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体验式的职业需求市场调查。求职面试调查和职业岗位调查报告等实践性强的考核内容。吸纳社会实践。社团实践等方式,作为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实践中加入职业调查和职业实践的部分,同时体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以达到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定位自我职业目标的效果。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