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信文化的建设路径初探
奥格斯特?冯?史勒格曾说: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自信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近年来,自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但有关自信文化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对高校自信文化的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自信的定义很多,不同研究者对自信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最早给自信下定义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43),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自信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指出尊重需要缺乏满足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感。国内研究者对自信的定义也很多,如车文博(1985)认为,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自我意向;张春兴的张氏心理学词典认为,自信指个人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者与所能者具有的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或所下的判断不存有怀疑“……自信定义的多样性,反映了其内涵的丰富性。笔者比较认同张春兴的定义。对于高校自信文化,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并没有发现相关的明确定义,但有关学校文化的文献资料特别丰富。
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为学校内部成员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具体说来。学校文化应该是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是师生的价值观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以师生的价值观为主导的学校精神。风气。制度。行为和环境等要素。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教育观念。办学品位和特色追求的积累与总结。“
由此,笔者认为,高校自信文化,主要是指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通过以自信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校园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教育生活于校园中的在校学生,从而树立自信价值观念,形成充满自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高校自信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高校自信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只有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打造品牌。教风学风等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须提高办学质量。只有建立出色的学科专业。独具风格的大学文化,打造学校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彰显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加强高校自信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充分发挥所长,补己所短,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健康成长。从而有利于校风学风建设,有利于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自信这一人格特征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个体愈自信其心理健康水平愈高,但也应把握好‘自信度’,过高过低对个体心理健康都不利。“自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满自信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们能更好地挖掘自身潜能,增强综合素质,从而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高校自信文化的建设尤其重要,能让学生在肯定自我。增强自信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全面提升自己,并且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反过来也有利于营造充满自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增强高校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人所处的环境与动物所处的环境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人的环境是一种文化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校园文化除了有娱乐休闲之功能外,还具有塑造功能和凝聚功能。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能够为教职员工提供精神动力,更能够激发青年学子的火热激情,它体现着高校文化软实力,是一所高校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毋庸置疑,自信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同学们会愈加奋发向上,团结友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肯定,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三。高校自信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校园文化突出自信教育特色
要打造自信文化,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自信文化的建设可通过校训。校徽。校刊。校风等表现出来。例如,把自信教育融合到校训里去,校训可以给学生们较强的暗示,各高校的校训,体现着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都积淀了这些名校的精神特质。学生进入这些学校会地感染到大学的精神,这些精神会逐渐浸润到他们的言行中。校训可以蕴含自信教育,在校园宣传栏或校刊亦可张贴。更新关于自信的名言警句: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罗夫?华多?爱默生“;‘不可能’这个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拿破仑“;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弗烈德利克?罗伯森“等等,这些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利于让人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自然做事就比较有信心,也更加容易获得成功。
此外,要开展好以自信教育“。自强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班会,通过书法长廊。艺术长廊等展示因自信“而成功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案例,起到激励和启迪作用;同时可展示在校学生的自信榜样,把有特长学生的优秀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能够成才,从而生成自信“,进而内化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行为文化。通过以自信为特征的学校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充分地感悟自信,感悟成功。
(二)建立各类素质训练营
自信不是生而俱有的,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与后天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和社会应注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专门的自信教育训练,以改变个体对自我的不合理认知与评价,培养良好心境,形成自信的行为习惯“。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各种素质训练营,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取长补短,在素质训练营里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如表达能力训练营。勇气训练营。团队训练营等,可以针对胆怯。内向的学生组织培训,扩大他们的交流圈,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此外,还可建立和完善体育素质训练营。职业素质训练营以及各类专业训练营或技能训练营,让每一位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参加适合自己的训练营,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还应在这些素质训练营里倡导自信文化,以培养一支支团结自信的团队,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三)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的自信需要学校给学生搭建多元化的锻炼平台,让学生尽情地施展才华。可通过打造特色社团以及举办各类赛事来实现。首先,学校要与时俱进,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社团。并给社团派出专业的指导教师,例如打造特色文学社。史学社。戏剧社。棋类协会。舞蹈社团。手工艺术社团。篮球社。足球社以及能展示各专业技能的社团等,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组建特色社团,可以为不同爱好各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特殊的地方,有超越平时学习的表现,以在自己的心里升腾起自豪感,进而形成自信力。而且,这种自信力还会不断地迁移,从而在学习等其他方面也有了自信。
此外,高校应举办各类竞赛活动。结合办学专业,挖掘每位同学的亮点,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类技能大赛。通过动员和指导学生参赛,让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等。
学生自信素质的提升,还要充分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作用,课堂之上提升学生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要对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出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们要多肯定和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参与课程。积极实践。积极探究与合作,从而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树立就业自信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自信源自实力,大学生只有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的开发培养,在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中所具有的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职业化能力“。各高校应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高校培养目标,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引入企业新员工培训的方法,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训练技术。职场环境模拟的角色扮演等训练环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全面提升职业素质,掌握求职技巧和方法,顺利就业。目前,高等教育培育机制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和脱节是造成人才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须注意结合企业的需求,实施能力工程,引导学生在掌握好专业技能。考取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让大学生有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更好地接受职前培训,做适应时代的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
(五)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自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学生们在奋斗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失败,高校要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每次经历困难和挫折后,多总结反思,让这些经历成为人生的财富。每经历一次失败,都要变得更加成熟。学会在曲折中前进。乐观。豁达。并且在生活中多交一些良友,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以迎接社会的挑战。加强挫折教育,有利于让学生们更好地感悟自信“与成功“的真谛,进而悦纳自己。珍视自己,享受自己生命成长的价值。
毋庸置疑,自信文化的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应当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并探索自信文化的建设路径,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高校自信文化的建设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