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价值提升的高校课堂吸引力重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1-0101-05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都必须重视课堂。近年来,教育部论文网出台了相关文件,致力于推动教学改革;高校也积极参与。探讨交流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做法。但是,不知是教育的纯工具意识“①导致的学生厌学。弃学,还是紧张的高考导致步入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后学生处于无督促状态下的懈怠。不积极,致使高校的课堂吸引力不断下降。目前,高等学校的课堂已暴露出诸多问题,大学课堂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所面临的一个考验。

一。大学课堂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大学课堂缺乏吸引力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一)部分教师的不作为导致课堂吸引力下降

莫尔斯说,如果学校毫无吸引力,如果学习任务目标不明确。活动没有趣。难度不合理,我们怎样希望学生专心致志呢?②无法否认,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学生增加了,教师队伍的规模扩大了,但教师――授业解惑的传授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本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教学成果。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知识并没有随之提高。

目前大学教师的教学分两种情况:如果是考查课,就完全轻松,上课的时候可能以聊天为主了;如果是考试课,就以课件讲义为主;在此引导下,学生对待考查课的态度很随意,考试课则是熟练记忆,考前突击。而不管考试还是授课,大部分教师是讲述基础性知识,甚而有过期的知识,对求知若渴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含量。信息量和深度。广度远远不够。因为有限信息的课堂无法满足学生认知世界丰富度,无法解释学生想要了解的复杂现象和世界;课本上的公式。符号,与现实世界割裂的理论,缺乏人气“的知识太贫乏了。

有一些文献已经开始研究部分教师的不作为对学生的影响。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系统(NCSS)在学生满意度调查量表中设计了教师教学因子,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教学因子对学生的满意度影响显著。③这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素质上的不作为深深地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影响了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态度。其背后影射出,一方面教师对高校课堂重视程度下降④,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的功利性教学“,即使有的老师擅长科研,掌握学科前沿的知识,在专业领域有见解,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课件和教学内容,这可以归结为教师在职业操守。教育理念。教学精神等的不作为;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素质的欠缺,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文化素养等不足以满足学生对大学教师和大学课堂的期待,这可以归结为教师在业务水平。教学艺术等方面的不作为。

(二)学生的不作为引致课堂吸引力缺乏

作为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课堂的吸引力。本文对学生的不作为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1。随性的不作为。高三学子突然从三点一线“紧张的生活状态变成了较为宽松的大学生活,没有了老师和父母的督促,缺乏自律性,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及格万岁。考前突击“,上课心思涣散。浮躁,迟到早退。无故缺课。

2。有意识的不作为。学生喜欢发现。喜欢挑战。对自己充满信心,当我们的课堂知识简单空洞。不能满足学生的挑战欲和发现欲时,必定吸引不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有意识的不作为,即受主动发展的需求所驱使的一种不作为。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认为,生物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个体会通过我运算“来实现主体价值。⑤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知识,与实践。时代接轨,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度和信任度就会降低,一旦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解不足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吸收,他们会自己判断。选择,或者借助于网络或者通过实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自主寻找需要的信息进行我运算,提升自我。

(三)高等教育机制和体制的弊端影响了课堂吸引力

这种弊端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对教学的偏颇和不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宣传自己是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老师们发表论文更容易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晋升到更高一级的职位,获取更高的报酬;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以论文为弓手“寻求捷径。高校的这种人才培养和评估机制,导致了功利性的教育体制,它将使得潜心教学。研究教学似乎要成为一种过时的价值观。有大学提出学术兴校“,至今还没有听过教学兴校“,这种轻视教学的价值观会从高校蔓延至教师,传递到学生,波及到社会,又流转到高校。这种不利于教学健康发展的气息反复扰乱我们的课堂,浮躁和急功近利不可能让我们的课堂有吸引力。

二。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的深层次原因

(一)传统的凯洛夫教育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深远影响――教师主导课堂

凯洛夫大量吸收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丰富遗产,实事求是地总结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出版的教育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试图用马列主义观点阐述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被指定为前苏联高等师范院校的教科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强调教师。教材。知识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等观点和做法深深地影响了的基础教育。在这种传统教育理论影响下,的课堂授课方式一直倾向于教师主导课堂。不可否认,教师主导型课堂曾经对的教育贡献很大,为的初级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不利的一面也凸显出来。即教师按照预设的计划进行教学,学生在计划内被动接受,教师讲的内容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一种固化思维的教学方法又被称为强化程序式教学。⑥因为这种主导性课堂主要是部分教师将知识的传授和拓展,内容的丰富和信息的释放转化为简单的现成的知识传递,上课前看看大纲,上课时读读课件,下课走人,从不关心学生在课堂的感受,更不要谈学生的在场价值。因此,的课堂被人这样形象地概括为:小学――听话课堂,中学――分数课堂,大学――知识课堂,不管什么时候,哪一个阶段,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或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的灌输,甚至被称为喂食“,一贯填鸭式“的教育,从来不关心学生需要什么,渴求什么,学会了什么?

教师的主导型课堂也使得课堂设计严格地按照大纲的重点“难点“进行逐一灌输,从抽象理论。教条理论到干瘪的文字。空洞无物的内容,经过改良的方法也是从图表演绎到多种方法简单提及。PPT广受欢迎之后,连板书也没有了,老师们的职责已经简化为讲清楚考试要点,不出差错,布置作业,落实练习,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欲望都被压抑。磨蚀,最终课堂变成逃亡“。正如张楚廷老师对大学课堂的描述,中国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的令人可怕。⑦

(二)高校发展脱离时代的需求

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迅猛发展,加上经济体制的转型性变革,都对高校的授课计划和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期待,身处其中的学生更受到科技。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教育有信息量激增和功能多元化的要求。虽然高校发展已经与社会需求进行了紧密结合,但教师的知识。教学的过程没有满足社会的需要,提供给社会的依然是半成品“。在人才稀缺。本科生供不应求的年代,一张文凭走天下;当前,本科生供远远大于求,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企业希望招聘到更实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苍白,思维刻板,缺乏现实世界的活力与气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是为什么?也许,大学学科的发展。专业的发展才是目前大学教学中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的教学缺乏对学生需求。成长。发展的关注,以至于课堂教学。学科设置。课程设置都是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问题。期望等在教学大纲。学科设置上都得不到体现,学生在课堂的成长。在学习中的发展。进步都被忽略了。如果学校的根本是为学生考虑,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要,那么从课堂教学。学科设置到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都应考虑到位。

如今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只是增加了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淘汰了旧的学科,什么流行教什么,从学校的专业设置就体现出功利性,但对于时代发展,现有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跟进却比较慢,对学生的需求。成长与发展。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关系更是考虑的甚少。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与学生的需求相去甚远,必定缺乏长久的生命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是造成课堂缺乏在场价值进而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当然,我们也要警惕一个极端,从与社会实践脱节到过度强调,最终走向功利教学,导致功利的学习却没有发展和创新。我们要改变,不是点缀,不是增加一些新的东西,而是不对的要祛除,对的方面更深入。

三。重构大学课堂吸引力

在主要原因和深层次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提升师生的在场价值出发,重构大学课堂吸引力,就要扭转传统教育理念带来的影响,同时从教师―学生―高校―社会四位一体“与课堂结合最为紧密的主体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成长。健康发展为目的,加强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增加师生的和谐互动作用,培养良好的育人机制。

(一)从根本上扭转教学为辅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

从根本上扭转教学为辅的高等教育体制就是要纠偏。调整过去对教学不利的做法,将课堂吸引力的提升和教学的发展提升到高校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引起政府。高校。社会对教学的关注,强化课堂对教学。教育的共生关系,使高校能自觉地。审视地对待教学,使教师能真正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来提升多方面技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去。

第一,高校要从人才培养评估的机制和体制方面配合。引导,允许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不同类型的教研岗位,在感兴趣的和能够身体力行的岗位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连串的职业体验和实践不仅有助于改变教师对自身岗位的认识,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细化。对课堂过程的设计和管理,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激活了教师的职业生命与激情。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按照既定的模式来教学也很不容易,也很累,如何激励教师。激活教师在教学和育人中的生命体验很重要。

第二,创造一套培养教师有意识地。定向地去实现自我的教学实践机制。教师的内在观念是实现教学实践的改善,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堂吸引力的内化助手,是教师定向地实践自我育人价值观的核心。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不断探讨教育的实质,扭转教学实践的不作为,同时更需要高校在引导。培养教师的教学实践时要突出帮助教师实现自我。

第三,高校。社会各界要打破对教学的陈旧看法,重视教学的发展和质量,不断进行教学尝试和改革,改变课堂看法,改善教学效果,加大课堂教学的辐射效应。要使教学改革和课堂改革真正到实践中去,在不断尝试。不断探讨中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模式,而不是仅仅靠多媒体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这些形式化的手段和工具来重新点缀。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内容和次数,认为教师到岗后就能胜任的观念要改变。教师也需要培训,包括入职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专题培训等,创新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督导听课――学生评课――比赛促教“等有利于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系列活动。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交流会。教学研讨会,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重视课堂的必要性。改革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增加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兴趣,提高教师参与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和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产生从视野。心态到行动的一体化深化和转化。

(二)创新互动模式,营造四位一体“的环境,培养良好的育人机制创新教师――学生“的互动模式,构筑多联。互动。发展“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突出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主导,鼓励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在场价值和在场信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教师真正公平对待。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自内心地赞扬。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探索的激情,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一个课堂的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教师由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者,填鸭式“教学变成了研讨型教学。

当然,教师们要想做好引导者,就要在教学实践中先内化自身的学识,练好内功。要积极培养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素养,熟悉所教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熟知所在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了解前沿动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这样才有助于产生问题的思考和深入研究,从而引导学生。启迪学生;还要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这是承载教师教学激情的有力支撑,也是教师能够孜孜以求。认真负责。追求教书育人,把课堂变成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地的源泉。

从教师主导型走向师生互动型,不是主导和控制课堂,而是引导和启发深层次思维。达到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连续性思考,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课堂表现等及时调整课堂设计,如图1所示。这种互动并不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讨论,而是事先详细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目的,考虑学生的参与,专门为师生的互动留出时间,创造交互作用的空间,从而使知识更有效地得到传递和吸收,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知识互联。重生与发展的过程。当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更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实际状态时,就更有可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师生和谐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创造出新的内容,从而构造出多联。互动。发展“的课堂。

第二,营造教师―学生―高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环境,培养良好的育人机制。教师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育人,重构课堂,重组教学内容,重新审视教学设计,重点实现学生的在场价值。要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学生,所以课堂应是一个多种能力可以在其中生成的动态性过程,是师生思想的交互作用。

学校要把教学改革的实践放在学生的在场价值上,使教师。学生一起参与,教师不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更要认真地分析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提升学生在场价值的方法,进而通过三者的互动发挥课堂的桥梁作用,提升课堂吸引力。同时不管是老师参与社会实践,还是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其目的是让老师不能依赖课本。不加选择。不分主次。罗列课本的知识,而要根据社会需要。按照知识的体系和相互关系找出内在逻辑,组成从简单到逐渐复杂深入的知识链,以教授不同难度的知识链。运用知识链。学习和拓展知识链,最终服务于社会实践为目的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这个前提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先理清课程的不同知识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掌握知识链之后就有动力和热情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组织。迁移。运用。重组。创新。

通过这个四位一体“环境,形成一个育人的良性机制,使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即教师通过课堂这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锻炼新的能力,掌握新的技能,体悟到新的人生价值和在场价值,激发出对学习的强烈愿望。对人生积极的向往,主动地投入学习的怀抱。

四。结语

本文提出的重构课堂吸引力的措施,有一个目的也想达到一个效果,即促进师生和谐,提升师生在场价值。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高校,涌现出很多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不管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研究推广。这些文件。措施也确实对深化大学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笔者也发现教师群体在整体上尚缺乏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界共同关注。

高等教育研究一直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本着课堂改革。课堂实践与师生和谐共生发展。教学健康发展。教育良性循环发展的目标,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模式和四位一体“的教学环境,构筑多联。互动。发展“的课堂,实现教师批判性反思。学习。重构知识体系与结构的学术发展之路,真正做到教研一体,帮助学生主动追求和自我发展。

注释:

①纯工具意识“,即仅从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功能,并由此在传授知识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重视传递工具而忽视以文教化。引自冯向东:学生素质与文化底蕴,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第8页。

②V。F。琼斯等:全面课堂管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③李振祥。文静: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及吸引力提升的实证研究,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第71-76页。

④洪涛:大学课堂要有吸引力,江苏高教,2008年第2期,第153页。

⑤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263页。

⑥叶澜:什么样的课堂是一堂好课,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第11期,第5页。

⑦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76页。

在场价值提升的高校课堂吸引力重构研究

上一篇:制度建设角度探讨高校行政管理【4963字】
下一篇:智慧城市建设的西部高校转型发展路径探析【2821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安康汉江网讯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