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探析
[作者简介]王海波(1976-),男,湖北襄阳人,桂林航天工业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广西经济论文网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ZZ017)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93-02
在市场化改革初期,社会财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高等教育收费的并轨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他们中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人穷志短“观念影响,或因家庭经济制约,自卑。敏感。封闭等负性心理特征要明显高于其他普通学生。因此,高校在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应从心理上对他们进行援助,帮助他们适应环境。调整自我。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负性心理特点与影响因素
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受家庭经济环境影响,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负性心理特点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造成他们负性心理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基础。经济困难是引起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负性心理的直接原因,它不仅造成。加重了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导致这些学生社会交往需求减少或者社交能力缺乏。低下,最终产生性格孤僻。封闭。自卑等多种负性心理。
2。家庭背景。贫困家庭的子女一般都背负着家长望子成龙。出人头地。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等殷切希望,肩负着着远高于其他同龄人的压力和动力。但是,一旦所受压力超过心理承受极限,或者收获达不到自己或父母的要求,负性心理将显著增高,甚至心理崩溃。
3。教育环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边远山区。农村,社会教育的不公平发展,造成这部分学生在早期接受的教育质量。综合素质等明显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同龄人。高中及以前学习阶段,身边的同学教育环境相差不是很多,还体会不到这种差距。一旦进入大学,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前,这种差距被放大,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变得敏感。抑郁。封闭等,不愿意与人交往。
4。社会风气。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物质文明取得巨大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经济利益的渴望和追求,导致心理失衡。而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竞争或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严重挫伤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导致和加重了他们的负性心理。
5。个人能力。因为自身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眼界视野的限制,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认同。自我评价中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加上一些心理原因,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以致在未来的个人发展中不能正确定位,导致产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心理。
二。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援助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第一,配套资源供给不足或资源分散,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单一,主要停留在解决已经发现的显性问题当中。对存在的隐性问题关注和准备不足,预警。预防。干预机制存在薄弱环节。第二,贫困生经济资助“和心理资助“工作的不同步。贫困生因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内心自卑。封闭。焦虑。羞于言谈,他们会因为家庭状况羞于启齿而放弃贫困生申请和接受资助,但是部分家庭经济相对较宽裕的学生则乘机获得资助,并希望通过申请助学金来改善生活,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学校偏重经济资助“而忽视心理资助“造成的。第三,以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关注点,缺乏更积极的视角,似乎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就意味着相应的心理问题,将他们的负性心理特点绝对化。扩大化。极端化,忽视了他们积极的。正性心理表现。第四,在增强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发展层面,其途径往往是零散的。缺乏体系的,未能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去探索增强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措施和建议
1。完善心理危机预警。预防。干预网络机制,及时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其他困难。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逐步建立学校。院系。年级。班级甚至宿舍等多级心理危机预警。预防。干预网络机制。但是,在高校中不仅存在这样的正式学生群体或组织,也还存在因为受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等原因影响而形成的非正式的弱势学生群体或组织,他们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活动中又是经常被忽视的一部分。学校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群体,通过入学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普测,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建立动态心理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危机预警。预防。干预网络的效能和范围。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辅导员要对他们加强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帮助他们正确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实现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双管齐下。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贫穷是把双刃剑“,会让人崛起,也可能让人沉沦,其主要是看个体是否有面对贫穷的积极心态。因此,学校在给予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当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资助教育,即扶贫先扶志“。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例如,通过学校网站。校报。广播。宣传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以及主题班会等渠道来宣传自立。自强的观念,不仅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贫穷并不可怕,而且让他们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大学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二,理性看待经济困难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感受,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可建议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咨询师通过心理健康的相关量表进行测评,以反映学生心理的真实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然后对学生进行建档,最后进行跟踪。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每个星期或每个月进行跟踪,再建立动态。持续的档案,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大学生活。
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应以积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加强励志教育和正面引导,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参与积极的情绪体验,尽量避免标签效应“对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心理暗示。
3。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例如:(1)开设专题讲座,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生活中。(2)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具有很多共同特征,对他们进行团体辅导,可以激发他们的交往兴趣,提高交往能力,建立归属感,同时可以宣泄不良情绪,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增强自信。(3)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班级。社团活动。
4。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育,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发展能力。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学生自身的能力。高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与帮扶的终极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其顺利完成学业,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提高其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回报国家。回馈社会。学校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部门应该整合资源,依托学校学生就业与生涯发展援助体系,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发展能力。具体包括:第一,引导学生客观。理性。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生涯规划;第二,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等。
5。打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平台,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受家庭经济环境影响,很多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学校要积极打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开阔眼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经济压力,提高学生的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
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