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体系应用于高校声乐专业课中的教学设计

目前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的方式主要是三种: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个别课的优势在于教师一对一的教授声乐技巧并指导学生演唱,对学生演唱时出现的问题能够因人而异的及时发现,可以做到细致改正。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必然结果――学生人数增多,专论文网业教师不够用,现实情况无法完成教师与所有学生1对1的教学任务。集体课的形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为主,无法做到指导个别学生演唱,教学不能根据各学生具体嗓音条件分别指导,只能达到有限的理论教学目的。因此目前高校声乐课程大多以小组课的形式进行,同时配合个别课。集体课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预期。

以往许多声乐学者都对这三种授课模式做过分析和评价,相同的见解便不一一阐述,笔者认为个别课和集体课的授课方式最大的缺陷在于单个上课的学生学习。演唱同一首作品时缺乏与其他同学的声音。技巧参照比较,无法做到同学间相互的取长补短;对于集体课,这种只能被动式接受演唱理论的上课方式,学生无法从具体演唱实践中获得个体体会与感受。因而小组课本应该是比较合理和灵活的授课形式,教师设定若干声乐小组,适当安排与控制各组学生人数,但目前高校声乐小组课教学过程中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对学生讲授为主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主导教学内容,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如何实际达成斯氏体系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目的笔者提出以下设计:

一。形成审美评价标准的教学构想

好的声乐声音不是人们凭空想象是具有某些特点或标准的,如果声乐专业学生没有正确的声乐审美标准,其结果不仅不能自己学明白,学好声乐,同时也会对他人的声乐审美产生不利影响。跃萍教授曾指出声乐比赛。考试等需要量化表述的活动中,必须制定一套既符合歌唱艺术规律,又便于掌握运用的统一审美标准。“①因此首先必须让声乐学生明白好的声乐声音是具有哪些标准。以美声声乐观念为例,好的声乐演唱通常具备几个标准:一。声音稳定。有力度。演唱者具有弹性的呼吸支持;二。声音形象圆润。竖立。强弱自如。且具有能传远和整体共鸣的特点;三。语言与声音的结合配合得当。语言清晰自如,咬字吐字准确;四。声音的柔和及在合唱时所体现的声音的可融性;五。表情形体的自如,声情并茂的演唱。由于声乐有其特殊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声乐教师用何种形容词来形容正确的声音都难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准确的审美和音色认识,声乐教师还需要改变小组课教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尝试学生做小组课的主人“,类似美国圆桌会议“的模式进行声乐学习的交流与讨论,在声乐专业教师的主持和点评引导下对各种声乐观念形成相对统一的音色审美评价标准。然后让每个学生各自理清正确演唱时的音色状态,让他们相互监督彼此课后练声时音色有无偏离,最后教师再讲授声乐歌曲作品中需要用到的声乐技巧和演唱技能。总的来说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声乐审美评价标准的教学流程为:明白音色标准―?获得音色概念―?掌握声乐技能。就目前艺术类高校声乐每学期16周课,笔者建议该教学适合于大一年级的学生采用4。4。8的课程模式,即前4周课讲授各自声乐观念的审美评价标准:讲授什么是声音的稳定。有力度。弹性的呼吸支持;什么是声音形象圆润。竖立。强弱自如且具有能传远和整体共鸣的特点;什么是语言与声音的结合配合得当。语言清晰自如。咬字吐字及字尾归韵准确;什么是声音的柔和及在合唱时所体现的声音的可融性;什么是表情形体的自如,声情并茂地演唱并配合多媒体音乐资料或者教师范唱让学生明白各具体标准的含义。中间4周课通过圆桌会议“模式讨论并总结出小组课学生成员各自是什么嗓音条件及各自应当具备掌握何种音色,歌曲应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的表达。最后8周课教师因人而异地讲授各种声乐观念的技巧和演唱技能,以预期达成学生形成审美评价标准的教学目标。

二。消除恐惧情绪的教学训练。

走台“通常是目前声乐专业教学内容设计的最后一课,但仅仅依靠这最后一节课最多只能改变学生的台步,形体动作,其本质问题即表演心理状态已经不能在一节课内发生改变。因此当前课程结构安排的合理性需改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模拟考试或演出时听众多的演唱环境是获得情绪记忆积累的最佳途径。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间接地用意识去影响下意识。因为人的心灵中有若干方面都是听命于意识和下意识的。这些方面能够影响我们不随意的心理过程。“②走台“本质应当是斯式体系理论中提倡的情绪记忆积累过程。许多学生唱美声或民族时怯场“而唱流行歌曲却不怯场“,是因为学生在很多人多的场合早已习惯了唱流行歌曲,对以往唱流行歌曲时积极的情绪记忆较为深刻,心理状态比较稳定因此才能在考试或演出中唱流行歌曲不怯场“。在平时走台“训练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准确的情绪体验。注意积累演出时积极的情绪记忆,观众越多越唱越兴奋。越唱越专注;避免观众越多越不敢唱的不良情绪记忆,消除学生演唱时的恐惧情绪,将紧张的情绪引导可为演唱者的兴奋。专注等积极效果。

为了达成高效的声乐教学效果,笔者建议打破按年级和性别划分小组课。新的小组课学生划分原则为低年级与高年级混合。男女学生混合。同年级内专业好的学生与差生混合。理由有二:一是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专业好的和专业差的学生混编时,高年级学生及专业好的学生自然成为了小组课水平的标杆,有利于低年级学生或专业差的学生向高年级及专业好的学生看齐,通过巨大专业差距提高。弥补专业技能的不足而小组课中高年级学生在与低年级学生在一起上课时,若发现低年级学生专业水平与自己接近甚至比自己专业好时,有着学长头衔的高年级学生内心必然有提高自己水平的紧迫感,促使其更加提高自己声乐技能。二是当男女生共同所在的声乐小组课内,教师指导小组课中某个学生演唱时,其他同学都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个同学身上,无疑给演唱的学生模拟出一个小型演出现场的环境,加之有异性的观众“,男女生演唱时均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好意思。胆怯。怯场等心理障碍。男女学生混合小组课正是为了在课堂中创造与放大这样的心理障碍,并逐步打破和使其适应这样的演唱环境,消除学生在别人面前演唱的心理恐惧感,通过对正常情绪记忆的积累与反复训练达成怯场心理的消除,打破以往在每学期最后一节课才进行的走台模式,确保每一节课都是走台“效果。三。培养创造性表演能力的教学设计

在斯氏体系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创造性表演能力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变革。在以往声乐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以学会一首首声乐作品为教学目的。在声乐教案的制定中往往会看到大量的雷同的教学内容:气息的运用。高音的关闭。获得共鸣等声乐技术词语。笔者认为声乐教学中除了声乐技巧的学习还应该增加一个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那就是对歌曲中角色心理线索的探究与体验。以角色体验为主的课程框架下教学流程如下:

1。配乐朗读歌词,感受歌曲中角色的感情变化。体会歌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意境和感情。对歌曲进行初步的角色心理活动布局的分析,从歌词和旋律中获得角色的心理线索,划分出尽可能详细且准确的角色心理变化线索时间轴(以歌谱中小节数标注)。

2。从心理线索中感受角色感情变化。依据所分析的这些角色的心理活动轨迹作为线索,设计出所对应的动作任务“③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其就心理线索多提问:我就是角色,这些动作任务我该怎么做?“例如歌剧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中唱到孩子啊你紧紧依偎在娘身边“这里的动作任务“应该呈现的是对角色玉梅对孩子的呵护,我们清清白白的来我们堂堂正正的还“是角色玉梅对孩子的教导。这些细小而又有内在联系的动作任务“可以归纳为一个贯穿动作“④,即玉梅对孩子的疼爱。

3。众多的动作任务“由于太过细小凌乱,因此需要将若干相近的动作任务“按逻辑整合归纳为一个鲜明的性格,称为贯穿动作“。如果说将一个声乐作品看成是一篇论文来表述,其动作任务“相当于论文中的一段,那么贯穿动作“则相当于论文中的一章。一个贯穿动作“所体现的仅仅是角色某一方面的性格,可能是慈爱,也可能是厌恶又或者是狠毒,角色往往呈现的是多种性格特点,因此歌曲中往往会包含有多个贯穿动作“。如万里春色满家园中的角色玉梅包含对对党的忠诚。对孩子的疼爱。对青山绿水的眷念。对爱人的思念。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对敌人的痛恨,这些都是由细小的动作任务“所归纳的贯穿动作“。将其总结为几个大的贯穿动作“也就是根据角色各方面的性格推断出歌曲中角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歌曲想表达的最终主题是什么。

4。演唱中演“的最终目的是呈现歌曲中角色的所有性格特点。运用斯氏体系达成每部歌剧选段的最高任务就是呈现选段中角色的多种性格。通过万里春色满家园中的角色玉梅几个贯穿动作“的分析最终让学生理解和把握角色是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人,是一个深爱孩子和爱人的人,是一个对敌人痛恨的人,是一个对坚定GM胜利信念的人,这便是该歌曲作品角色的最终性格和歌曲表达的最终主题。

斯氏体系理论下的声乐表演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从会唱“到会演“,不断在歌曲中分析摸索,难度可以由包含较少贯穿动作“的声乐作品开始,再由单个角色的歌曲作品向多个角色并存的歌剧选段过度,最后可以在小组课中设定歌剧选段多个角色,角色按歌剧情节自由搭配,加强每个学生表演中的协调配合能力。课堂训练时还需要反复对角色进行体验情绪的重复训练,增强学生对角色各唱段情绪记忆的积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表演思维,达到逼真“的演唱效果。在斯氏体系理论指导下使学生获得杰出的创造性表演能力是目前与未来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翁婷皓)

斯氏体系应用于高校声乐专业课中的教学设计

上一篇:斯坦福大學创业型大學发展之路對高校创建一流大學的启示【6049字】
下一篇:未来高校体育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考【2008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安康汉江网讯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