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研究
0前言
公共体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在高校开展公共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论文网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共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山东大学〈威海〉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第二部分,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分析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从完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1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
根据问卷发放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08人,占总数的13。04百分号;大二的学生数为267,约为总数的32。25百分号;大三的学生数为339,为总数的40。94百分号;大四的人数为114,占到总数的13。77百分号。从总体上看,文。理。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1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山东大学〈威海〉开设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种类较多,包括篮球。排球。沙滩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健美操。瑜伽。柔力球。铁人三项。轮滑,却唯独没有田径课程。田径运动的本质是健身。强体,是促进人们获得更快。更高。更强的人体基本运动技能。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对大学生的体魄的增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近几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可以有直观的反映。
1。2公共体育课程任课教师
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讲,呈现比较匮乏的状态。近30名体育教师要负责7200多普通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程,平均每人次每周要上8次课,每次课1。5小时,也就是说一周要不间断上4天课,如果课程分布分散,要上5天课程。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冲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为了满足学生的通选课程的选课,每名教师要身兼数职,教授不同的课程,专业性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1。3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态度方面
问卷调查中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认为很有必要的有361人,占总数的43。7百分号;持无所谓,可有可无态度的有436人,占总人数的52。85百分号;同时还有28人认为是没有必要开始公共体育课程的,占到了总数的3。39百分号。
1。4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1。4。1对公共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是各高校对公共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这在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数量和门类上有明显体现,主要停留在迎合国家政策文件的层面。尽管学校针对有关政策,课程设置按部就班,但是没有将实施公共体育教育提高到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自觉行为层面。山东大学〈威海〉有关领导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将于2015年5月18日,为帮助师生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理念,推进我校通识教育工作,教务处邀请台湾中原大学黄坤锦教授来我校做关于通识教育的专题报告,进行大学通识教育:What?Why?How?的专题讲座。
1。4。2公共体育课程的可选性不强
课程内容的可选性非常有限,例如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能申报两门通选课,并且规定通选课程的数量不能超过两次,导致严重的减少了公共体育通选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门体育类课程,并且不能重复选择,多选不仅学分无效而且会丧失一次选课机会,这样的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选择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机会。
1。4。3学生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选课功利性过强
在调查中,有79。33百分号的人选择了愿意选修对就业有辅助性作用的实用课程,例如cad制图,java。word操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等课程,仅仅只有6。72百分号的人选择了公共体育课程。由于高校扩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增。学生中普遍表现出了科学技术至上“的思想,选课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将大学教育当作就业的手段和工具,从而强化了高校教育的功利性质,而忽视了受教育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文属性渐渐淡化,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以至于公共体育课程不受欢迎。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对通识教育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便是他的固有性质和特征。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他的非功利性质。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教给学生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直接指向人的的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纵观各个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强调更多的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些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学分设置上来看,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远远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分,正常学期通选课程学分为1分,小学期体育通选课为0。5学分,而其他专业课程通选学分有的达到4学分。
2。2对通识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设置状况,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高雅情趣和完美的人性。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却难以体现。作为大学,首先是要向社会输送人才。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大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实用人才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顺应国家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要求,与国际接轨。于是,通识课程便只能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实施,变成了不重要的第二堂课“,使得通识教育变成了学校迎合政策,学生完成学分的工具,人为造成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得大学无法在信息时代科技至上的洪流中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目标,无法保持大学自身的独立与自主。开设的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功利化性质,从主观认识上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2。3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
调查发现:学校过分追求知识的功利性,普遍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但是,在大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普遍存在失衡,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很好把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某种文化的平衡,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人才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由此(下转第106页)(上接第58页)可见,把握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偏废任何一方,做到二者的有效整合,是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结论与对策
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与实现通识教育理念有较大差距。本文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3。1更新观念,更好地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摒弃过去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将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3。2创建和规范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理解体育课程评价的实质。目标,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反映通识精神,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体育修养的形成,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体,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与通的融合
公共体育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所面对是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4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第二堂课的作用,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对公共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茶余饭后切身感受体育的魅力,便能在耳儒目染中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晌。
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