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初步认识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05-02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其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差异,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从心理上看,小学学习已成为生活中论文网的主要部分,要真正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必需有一个幼小衔接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应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首先,要初步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在: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幼儿教育是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经阶段;幼儿园的办园方式百花争艳,教育应遵循幼儿纯真的天性。其次,幼小衔接教育中的主要对策;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性生活能力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等几个方面,做好这几方面的准备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一。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普及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应是教育自然的连续。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分析和探讨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育的关键在实施衔接教育中,我们应做好如下准备:①专门设计的衔接教育活动;②与衔接相结合渗透于各种学科的教育活动;③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④家庭教育的配合等。为了使专门的衔接教育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活动衔接,采取重点,难点,分散,循续渐近,专项活动,由少增多“的做法,充分利用单元教育活动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渗透性特点,有机地选择与处理。如实践性的专门活动今天我玩什么“,活动的目标是学习自己制定计划活动“并能根据规则调整自己的计划,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教育过程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制定自己每天参加各项活动区的计划,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会做自己的名片,知道在活动区计划表中插名片的要求与方法及各种活动区的具体规则,以后的活动区的具体规则,以后的活动区活动就按这些要求转化为常规执行。
有些方面通过潜移默化才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态度与习惯的衔接,我们通过日常生活来实施,如学习习惯,社会性适应等。在衔接教育中,提出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充分表现能力,促进发展,激发幼儿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个别教育的原则,改变老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帮助幼儿做好衔接准备在实践过程中,改进幼儿园系统的做法,使教育活动有利于衔接,如上课的组织过程中严格控制集体活动时间,尽量增加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时间(如每天增设10―15分钟的智力训练或操作活动),所以活动的设计,组织要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发展需要,所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可操作性,可变性和层次性,利用专门的活动区(如:数学区。语言区。智力区等,供幼儿自由活动;另外,改变部分教学常规,如增加个人值日包干区,小组包干区,每天早晨幼儿自己安排一日的游戏内容,要自己管理自己等。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关键。实现教育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孩子幼儿园的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经阶段。为能使孩子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必须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近地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渡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幼儿园教育发展迅速,办园方式百花争艳,应防止小学倾向。
当前,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小学学前班,民办幼儿园等多种办园方式百花争艳,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质量,争取家长的参与;片面迎合部分小学对新生入学的智力测试;片面地理解早期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这是幼小衔接中应该防止的倾向。
第五。幼儿教育中应遵循幼儿的纯真的天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造成一些果实的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会使活泼的孩子变的老态龙钟。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主要是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而不是提前教给幼儿小学知识,提前要幼儿掌握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运算知识和技能。现实中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照搬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在幼儿园中班就填鸭式学习,更有很多老师,还要留家庭作业。他们想培养智力超群的孩子,以为这样做,幼儿上小学后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却不知道,这样做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抹杀了幼儿的个性,埋下拔苗助长的祸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方式是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也是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不能泯面幼儿的天性。人的成长是在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极端重要的,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尽管如此,我们往往忘记人的天性是人成长的内部依据,是不断成长,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中依然保持自身的根据。康德提出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这一命题,正础指出了受教育是人的需要和权利,然而不应理解为教育随意塑造人。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变本性。反之,使幼儿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超前传授,入小学扣,老师进过的内容,学生全学过,这些知识对他们没有了新鲜感,在上课时,做小动作,随便说话,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孩子们学的知识是夹生板“,不利于系统的学习。因此,教育者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要有清醒的认识,应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重在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的顺利完成幼小过渡。
二。幼小衔接的主要对策
幼小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个关节点,应由小学和幼儿园互相完成。主要从幼儿园角度,特别是幼儿园高年级的教育实践来谈一些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小学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游戏与学习的本质差异就在于后者有很强的任务和规则性,前者没有。所以,我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教学中,有计划地提出活动学习目标和要求,并评说完成情况,逐步使孩子树立学习的任务意识。另外,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活动强调一些规则,让孩子们认识规则,体验规则意识,逐渐自己遵守规则,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做中学,学中恩,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早晨孩子们到校后,安排一些英语学习内容,要求孩子们主动自由地去听唱,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晨检时,让孩子们根据录音机的指令,主动拿出尽收眼底来跟读,听读,形成主动学习习惯。上课时,以主师突出的游戏活动形式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有意识的采取引导,启发等教学方式去组织活动,让幼儿对所学的内容能够总结方法和规律,主探求知识,课堂上做一些小练习,随堂功固,做适当测试,逐步使孩子们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在课外时,我们也没有完全迎合某些家长留家庭作业的要求,而是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介绍一些学习内容,让幼儿回家自由学习,教师则有意识地给予鼓励和辅导,这样,对孩子的主动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据我所知,有的幼儿到了大班和学前班,仍像中班和小班一样,上课时,想去喝水就喝水,想去厕所就去厕所,对上课的学习任务想完成就完成,不想完成就不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孩子们提早适应小学的需要,我们在学前班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区分上课和课间的不同要求。让他们在课间上厕所,喝水做好准备,上课时提出简单的课堂行为规范和学习任务要求,培养孩子们坚持30分钟注意力的学习习惯,进行有目标,有规则的集体学习锻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们正确的学习行为,矫正偏差的学习习惯,从心理上承受课堂的规则要求。
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生活能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所谓独立生活能力,即是不依赖别人,而能完全靠自己生活的一种能力。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很大,很多幼儿园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中感到困难。
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穿脱衣服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幼儿园和小学的另一区别是规整的运动安排和严格的作息制度及独立的生活能力。小学生要严格按照课表进行学习,课间,课外活动,做值日,整理或准备学习用具,入厕,喝水等都要自己独立完成。这就要从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如让孩子们认识课表,学习使用课表,训练他们按课表要求准备学习用具,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们擦擦桌子,扫扫地,逐渐教孩子们认识钟表,建立时间观念,懂得遵守时间,安排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教他们自己安排一些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从心理机制上看,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动化的作用,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例如,孩子每天来到幼儿园问候老师,如果是家长提醒才说,这只能叫行为,不叫习惯。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极其重要的。
3。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由于学习活动方式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规则约束的增多,培养幼儿承受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必要。特别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自信心,课堂上的自控能力,执行规则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心理辅导,要有计划地逐渐实施。
有一名幼儿没上过幼儿园,直接踏进了学前班,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有时还不懂自己吃没吃饱饭,下课时,从不与老师主动交谈,也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后来主动和他谈话,在平时他有一点进步就去鼓励他,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让他从中树立起自信心。经过半年的学习生活,他在各方面大有改变。还有一个女孩刚转到班里时,很少说话,不能和其他幼儿一起玩,更不会和老师去交流后来老师每天下课时与他拉着手交谈,平时多关心,照顾她,然后在各方面为他提供锻炼的机会,还让他当小班长,主动交给他一些任务,让他配合老师来完成,并及时鼓励和赞扬他。慢慢的,他自信心强了,胆子也大了,也比以前活泼了。
总之,幼小衔接“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教学模式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注释:
[1]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对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