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地区推进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研究
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培养。自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1]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等文件论文网又多次强调。应该说,这些文件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展开,各种类型的劳动实践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基础设施。通过多年来的建设与运行,各地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经过长期实地调查,认为衡阳市创建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对后发地区尤其具有借鉴价值。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下辖1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731。14万,属于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5百分号。现有中小学校2700多所,中小学生100余万人,其中市中心城区有中小学校140多所,在校学生13万人。客观地说,以前由于素质教育观念淡薄。经济实力有限。山区环境限制等多种原因,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展缓慢,无法满足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不过近年来,衡阳市加大了推进力度,结合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学校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有了飞速发展。
一。加大投入,打下场所建设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共高标准改建衡东大桥中学。耒阳马水完小。衡山开云中心校。衡阳溪江九峰完小。石鼓区角山中学等73所学校原有学农基地1482亩,新建衡东高塘中学。耒阳洲陂中学。常宁兴源完小等28所学校劳动实践场所1056亩,现90百分号的村完小以上农村中小学校有领导实践场所。有项目,项项见效益。
一是政府重视,解决资金不足和用地缺乏两个难题。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硬件是基础,资金和用地是无法绕开的两大难题。市委市政府站在发展教育的高度对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出台衡阳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国土部门在规划用地和办理相关手续方面提供方便,财政部门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单列了专项建设资金。
二是实事求是,把握科学定位和科学管理两个原则。在场所规模。建设项目及课程设置上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符合需要,利于教育教学。如常宁。南岳。衡阳等山地学校发挥气候优势种植茶叶。药材,衡南上壁中学利用300亩基地发展优质果园和特色养殖。对劳动实践场所的开发利用依托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方便师生劳动实践为目的,严禁土地承包。转租,杜绝荒芜;建立四定三保“责任制,实行定位。定牌。定班。定人和保种。保活。保收益,以持续发展带动管理,靠科学管理创造效益。
三是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既节约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又能满足学生需要,衡阳市顺应形势,在市级区域整合资源,决定建设一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完成项目的选择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并争取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大力支持。项目建成后,每期能接受1200余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容纳市区及衡南县部分普通中小学校约18万名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
二。注重实效,强化场所育人功能
劳动实践场所是教学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最佳结合体。创建劳动实践场所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建成之后如何有效发挥育人功能,让直接育人的成效最大化,衡阳市做了很多探索。
一是在理念上落实。灌输素质教育理念,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认识到,实践场所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成为课堂教育有益的延伸和有机的补充。[2]通过劳动实践场所这一载体把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文化知识。劳动观念与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切实把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二是在制度上落实。制定实践场所管理制度和活动课开展制度,通过教学。实验。活动“三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场所参加劳动,把能放到场所去上的课和开展的活动放到场所去进行,让学生在劳动中和实践教学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三是在教学上落实。严格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做到五有“,即有教学及活动计划。有专职或兼职授课教师。有配套教材。有考查评比记录,保证劳动实践场所教学质量。同时引入评估机制,通过评估手段检验场所的办学方向和效果,进一步找出差距。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强化管理。提升成效。
四是在师资上落实。以教师的转型培养,谋求课程的同步发展,激活课程意识,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有目的地调整文化教师到专业队伍中来,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学习等形式促进教师转型,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优良师资团队。
三。因地制宜,发展场所特色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突破校园围墙,直面社会市场,在科技运用和创新管理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特色经济。通过发展劳动实践场所经济,不少学校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教育的造血“功能。2011年至今,全市中小学实践场所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设施维修达150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在校食宿达600万元,用于支助贫困学生达500万元,用于改善教师福利待遇达800万元。通过发展场所经济,在政府投入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给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一是发展联合种植型经济。种植型的效益比较客观。比如,耒阳市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以耒阳职高100亩花卉种植基地为龙头,联合其他学校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产品辐射周边,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衡阳县溪江乡和常宁塔山乡所辖近22所学校利用劳动实践场所和学校空坪隙地种药材,效益十分可观。
二是发展特色养殖型经济。祁东县以祁东职中300亩基地为示范场所,走联合兴办。特色种养之路,在野“字上做文章,开发了野鸡。野鸭。野猪等多种养殖项目,建立了波尔山羊繁育推广中心,带动周边乡镇40余所学校搞特色养殖,规模大。效益佳。影响广。截至目前,全市90百分号的农村学校都建立了养猪场,年循环养猪上100头的有20多家,创造了近1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三是发展立体综合型经济。衡山县糖铺中学10余亩生态农庄“劳动实践场所,集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牲猪饲养。家禽繁殖于一体,颇具创意,在完成育人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体验生活。蒸湘区和珠晖区的葡萄种植项目辐射面广,两区共22所中小学都建起了葡萄园,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连年丰收,销路看好。
四。围绕需要,拓宽场所服务领域
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困难等原因,广大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有限,特别是山区学校,食宿仍是一大主要问题。通过场所建设,围绕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有效地缓解了现阶段教育条件和教育发展需要不同步的矛盾。
一是利用种养项目成果办好学校食堂。针对大部分农村学校食堂伙食较差,学生难得吃到热饭热菜和新鲜蔬菜的现状,利用劳动实践场所经济的种养项目,把种养的蔬菜。水果。肉类等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学校食堂。如,衡南县二中每年循环养猪300多头,平均每两天杀三头猪以成本价提供给学校食堂。我们在调查时,学生都说学校比家里生活还好,餐餐有肉吃。衡东县高塘中心校有24亩水塘,组织学生科学养鱼,提升学生知识。技能,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改善了学生生活。据统计,衡阳市90百分号以上的农村学校都充分利用种养项目的成果改善了食堂伙食,改善了学生在校生活。
二是聚合多方力量改善学校寄宿条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部分学生上学路途较远;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子女“逐年增多,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增加。据统计,农村中学生寄宿人数已占在校学生人数的3/4左右,中心完小寄宿人数已占在校人数的一半以上,这给学校住宿场地建设带来很大压力。为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利用场所经济收益建宿舍。添设施;二是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寄宿条件改造工程;三是秉着共建受益原则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寄宿条件。目前,全市80百分号的农村中小学都具备了寄宿条件,基本满足了寄宿学生的需要。
建好用好管好劳动实践场所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等后发地区推进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衡阳市的经验和做法令人眼前一亮,我们认为,对后发地区加快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具有示范意义。但我们还清醒地正视它的不足,如创建理念有偏差,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经费投入不稳定,建设发展不均衡;优秀师资力量缺乏,教学与管理经验欠缺等,还需要不断总结。研究。创新,进一步优化。提升劳动实践场所的教育教学功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后发地区推进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