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党的十八大号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城镇化是乡村社会结构向城市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过程,它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聚集。职业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动态发展过程。[1]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要论文网求区域内的民俗文化。民主政治。生态保护以及教育。卫生等维度的公共服务制度保障全面跟进。学前教育长期被认为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问题错综复杂:1。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总体发展滞后;2。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质尚存争议,立法工作进展缓慢;3。理清。理顺各方关系难度很大;4。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负担过重;5。农村学前教育仍然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高速发展必将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无穷的发展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有利于更加重视学前教育
新型城镇化对以往过度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造成运动的城镇化历程进行了深刻反思,特别是重点对推进城镇化的目的进行了深刻思考,特别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2013年12月14日,首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推进城镇化重点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让城镇化健康的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学前教育处于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脊梁重任的基础教育阶段,且在学前儿童自身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大量证据证明,幼儿教育对儿童未来学习和发展有积极影响。学前教育是幼儿的身体发育。良好品格的形成。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发展之基。在此阶段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可以而且能够得到很大发展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NationsChildrensFund,简称UNICEF)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简称UNESCO)都对幼儿教育项目给以最高优先权,并为促使那些仍忽视早期教育的政府对此给予关注而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更能顺利入学,也会减少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且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可严重影响其终身教育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关注幼儿自身。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是学前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无论对人的终身发展还是全面发展,学前教育都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这种核心价值下的城镇化进程中,必将会更加重视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
城镇的财政收入水平决定了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能力。不仅是新型城镇化,也包含在这之前的城镇化进程,都给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动力,同时也给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教育报告2000,1990年时教育投入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4。7百分号,在亚洲和大洋洲发达国家为4。0百分号,而中国当时仅为2。3百分号。早在1993年,中国就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百分号。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直到201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百分号,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百分号时,这个目标才完成。但4百分号也仅仅表示的教育投入水平才刚刚及格。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教育事业在硬件水平。师资力量和教育均衡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免除了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生活补助。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学前教育方面,由于基础差基数小的原因,2001-2011年以来,学前教育经费以年均32。67百分号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了其他教育类型每年19百分号左右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教育总经费年均17。80百分号的增幅。[3]即便如此,的教育当前投入仍然非常不够,而投入到学前教育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教育投入的加大,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新一轮经济发展必将给的学前教育提供强大的物质准备。
目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最主要的现状就是投入不足。地区差异大。此外还有成本分担不合理,家庭和基层政府复旦过重,财政资金分配不公,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和收费混乱等问题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建立学前教育的财政保障机制:首先,是要强化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重构政府间财政负担体制,大幅增加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其次,是要改革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提高学前教育的公正和效率。加大对普惠性公办幼儿园的投入,提高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建立入园资助体系,提高困难家庭头儿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探索购买教育服务。发放教育券等方式,激励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再次,是要改革和完善学前教育机构收费管理体制。建立学前教育机构成本计算和公开办法,统一成本核算,物价部门制定和完善成本监审办法,确保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和其他财务信息,各级政府根据审定成本制定辖区内公办和民办机构的指导性收费标准,并行进备案,同时物价部门对部分机构进行随访监督,严惩违规收费行为。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4]教育公平是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公众从政策制定。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教学改革。办学基本条件和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行动和努力,使每个社会成员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享有同样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的社会状态。[5]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走向公平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消除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及和谐发展,是国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是人们对教育提出的理想和目标。教育公平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我们这里讲到的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追求的就是教育起点以及教育过程的公平,给每个儿童以平等的学业成就机会,使其在经过学前教育之后的道德发展水平。认知水平。能力等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也得到全面发展,并且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对于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城镇建成区向乡村的延伸有利于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流动。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包涵教育资源的大量优质资源会不断由中心城区向新城区流动,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而不断增长。譬如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一方面是公办学校要突破老城区的发展空间限制移向新城区或者郊区,另一方面民营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热情不断增长,通常也选择在成本较低的新城区开办新学校。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的转移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
其次,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带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改革进入深水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新型城镇化通过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力图彻底破解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壁垒,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两大经济系统间的资源流通和有效配置机制,促使城乡间资本。信息。经济资源和劳动力等双向流动。公平交换。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第一位的产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再次,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负担更多的教育消费。新型城镇化提倡扩大内需“。工业反哺农业“,强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注重缩小居民收人差距,增加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城镇化的过程又离不开城市建成区的扩大,新区城市基建项目的增加。重要工业项目的落地,加上农业现代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更多劳动力被解放的同时又有众多的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比上年增长3。9百分号。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百分号。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百分号。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百分号上升到2012年的48。4百分号,乡村就业人员占比从76。3百分号下降51。6百分号。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3。5百分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增长12。6百分号。[6]城镇的不断繁荣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子女获得接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的机会。
推动学前教育的均衡性“主要指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教育均衡就是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教育机构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即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机会和学习条件是平等的,让所有的孩子――无论他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也不管他是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学前教育发展体系必须重点关注教育公平和平等的问题。在,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包括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极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资源配置城乡差异,城市总体上好于农村;二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东部教育资源的配置优于中部,而中部又优于西部。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国家应通过政策的宏观调控和采取一些特殊的补偿措施,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在城乡和区域之间配置上的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均衡性原则不是削优补差“,而只能是修补木桶短板“的方式来达到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的。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生态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发展的目标要以人为本,以提高要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注重发展的生态和谐“,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方式上要求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号召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基本要素协调发展。优化组合。共生共荣的过程。从哲学内涵来讲,新型城镇化的生态观是理性。自省。自律。道德;从经济内涵来讲是高效。同步。成长;从社会内涵来讲是公平。公正。共享。和谐;从生态内涵来讲是共生,环境友好,多样性,循环再生;从制度内涵来讲是包容性。有效性。创新性及可实施性;从空间内涵来讲是紧凑。集约。复合;从效益内涵来讲,新型城镇化的生态观讲的是综合效益。[7]
教育生态化强调教育应该按照生态学原理,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本体自然“。体外自然“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通过二者的调适和超越,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其目的则是要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型教育系统,使整个育人的时间空间都充满人文的亲和力与和谐的育人氛围,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整体“。它将成为解决当今全球生态危机。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因而说教育生态化也就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教育生态化“重点关注人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应具有的和谐“特征,因为人的身心发展也是个生态循环的过程,也要讲究身心的和谐和教育教育过程中不同生态链条之间的平衡。因此,教育生态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强调的是过程“,即在人的教育成长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将人本身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视角。方法和技术促进人的身心自由。全面。均衡与和谐发展,重在塑造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德才兼备的完整的人。因此,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必将推动学前教育生态化乃至整个教育生态化的发展。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方针,逐步走向生态化,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教育系统。[8]学前教育的生态性原则具体来说,一是学前教育的目标要注重人的发展全面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学前教育系统的建立要注重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和有机关联性;三是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注重协调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把握生态性原则,促进学前教育能够处理好其与个人。与环境。与社会。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复杂的生态冲突关系,实现学前教育系统环境合理。系统和谐。经济高效。行为规范的持续。稳定。健康的综合发展。
五。学前教育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具有反向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都认为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任何层次种类的教育都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积累这个媒介才能实现。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手段。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带来人力资本本身的递增收益,从而带动影响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产生递增收益,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教育,这个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是有滞后性的。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将知识内化,才能转化这部分投资,获得收益。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知识存量。人民整体素质及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推动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人才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新型城镇化进程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到来而前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获得成功变得越来越困难。人的素质将决定着个人命运。企业的成败。国家的兴衰。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这时期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喜欢发问是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背诵知识和掌握符号,而是能够不断地阐明未被前人所识别的问题的人,是能够不断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办法的人。所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前教育也非常重要。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关键时期都在6岁以前。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到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学前教育还能提高人的高情商的养成。情商是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人口高情商的建立能够对劳动效能产出和社会安定和谐产生积极的正效应。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投资效益的提升。作为准公品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投入是社会回报率较高的一种投入。早期幼儿教育和保育(ECEC)可促进儿童大脑和社会认知的发展,对儿童的各种能力都有长期的积极效应。[9]研究显示:投入早期教育,儿童成长到27岁时,投入的回报率是1:7。16,40岁时投入的回报率高达1:17。07。其中,对幼儿自身的回报率为1:4。17,对社会的回报率为1:12。9,而社会回报率中,有88百分号源自犯罪率的降低,4百分号源自教育开支的减少,还有7百分号源自收入税的增加,1百分号来自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10]可见,投入学前教育,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家庭自身及幼儿个体而言,都是一个未来收益可观的教育投资。
六。结语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新一届政府积极倡导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在,我们应当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契机,构建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推进学前教育的新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要以实现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的学前教育的目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公共性。政府主导。多元性。均衡性和生态性五项基本原则,建立涵盖权责保障机制。法律保障机制。财政保障机制。空间保障机制。综合评价机制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让的学前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显现出其应有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基础性作用。
新型城镇化: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