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大学生人 际 交 往能 力与父 母教 养方 式的相 关分 析
3。2。3。大学生人 格特 质与人 际交 往能 力的相 关分 析
4。结论
4。1相关分析与回 归分析结论
5。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引言来自优Y尔L论W文Q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1]。要研究一个人的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家庭因素,重点就在于要探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个体人格发展还有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差异性。我们知道的是,个体社 会 化的发展主要影 响因 素有三个:家 庭、同 伴和学 校。大量研究一致表明,所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家庭因素里,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发展的影响才是最大的,并且也是最直接的。也就是说,父母是通过教养子女的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社会性发展。幼年时期,子女只能毫无批判能力毫无选择地接受他们父母带来的一切影响,不仅包括物质也包括了心理上的。而当他们逐渐长大脱离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时,才会发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研究人员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种类型,而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特质具有不同的影响。第一种是权威型教养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质;第二种是放纵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宠爱,子女多表现出任性、独立性差和蛮横的人格特质;第三种是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使子女形成活泼外向、独立自主等积极的人格特质。所以说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是在塑造子女不同的人格类型,从而去影响了子女在进入社会后与人交往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技能,良好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才能让个体自身与他人关系有一个和谐的状态。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2]。所以在当代子女成长过程中,家庭教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从杭州师范大学和部分其他高校大一至研一的大学生抽取被试 120名进行问卷测验,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为97。5%。其中男生45人(38。5 %),女生72人(61。5%)。独生子女63人 (53。8%) , 非独生子女54人(46。2%); 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在18--28岁之间。
1。2测量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采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采用1~4计分,经检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484~0。903之间。[3],该量表共 66 个条目,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分量表,分别为 F1 (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2(父亲严厉惩罚)、F3(父亲过分干涉)、F4(父亲偏爱)、F5(父亲拒绝)、F6(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分量表,即M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2(母亲过分干涉和保护)、M3(母亲拒绝)、M4(母亲严厉惩罚)、M5(母亲偏爱)。论文网
人格问卷。采用陈仲庚等于1981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共包括4个分量表。各12个项目,这一形式和EPQ-RS相同。作者并基于本研究的样本提供了EPQ-RSC的中国常模[4]。研究表明该问卷的E、N和L三个分量表具有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P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达列有关的心理测量学标准。这四个分量表所代表的分别为P(精神质)、E(内外向)、N(神经质)和L(掩饰性)。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是”或“否”,然后按照计分标准登记分数,该量表除了P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1-0。60之间以外,其余量表内部一致性均大于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