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膨胀范式是被具体换分为三个阶段的典型前后测实验设计。在第一阶段,主试会向被试呈现一份列有多项童年事件的清单(简称LEI),每个项目都根据发生过的可能性划分为几个等级,要求被试按照要求对这些事件进行等级评分。在两周之后进入第二个阶段,促使被试对先前认为没有发生过的童年事件进行细节性想象,加深印象。最后再一次让被试填写童年生活事件清单,并不硬性要求与之前的填写保持一致。

1。1。3 想象膨胀理论

想象膨胀理论模型有内隐激活反应假设、模糊痕迹理论、激活/监测理论,颇具代表性的理论有熟悉归因理论(Familiarity-Attribution Theory,简称 FAT)和源检测理论(Source-Monitoring Framework,简称SMF)。

1。1。3。1熟悉归因理论(简称 FAT)

熟悉感归因理论是由Jacoby [5](1981)等提出的,认为对事件加工的流畅性(轻易就能在脑中浮现)和将加工流畅性归因于过去经验的心理定势(加工信息来自于过去经验)合二为一产生了记忆。研究表明,想象等暗示性行为(比如像被试呈现图片、PPT等)会提高被试对某一事件的熟悉度,这时对信息的加工就会很容易,但人们把这种“容易”归因于过去经验时,便导致了错误记忆的产生。因此,Garry等人将人们对童年事件的自传体记忆改变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在向被试呈现图片等行为或者促使被试想象的这个过程中,增加了被试对这一事件的熟悉度,但同时被试又将加工的流畅归因于过去的经历,因此提高了人们对某一童年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的确信程度。杜建政等人研究发现,被试对测验词的再认判断与使用率判断,在位置点估计值上存在显著相关(p<0。05),盲度和模糊度也有着显著相关。结果表明,由于这些测验词的使用频率是相同的,被试可能将加工流畅归因于测验词的使用频率[6]。

1。1。3。2源检测框架理论(简称SMF)

源检测框架理论与熟悉归因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它是由Johnson等人于199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之所以会产生错误记忆是由于源检测失败导致的,即人们并没有成功地检测到记忆的来源。记忆的来源划分为内源(记忆的内容是由想象、思索等个体内部引发的)和外源(记忆的事件来自于个体外在世界)。源检测则是人们探索记忆的源头是来自于个体内部还是个体外部,其包括内源检测、外源检测、内-外检测 [7]。人们在经历体验某一事件时,会将认知操作、感知到的时空、语义等方面的细节特征都存储在记忆中。该理论认为,当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特征相似时,人们的源检测往往会出现错误,源检测的失败导致了错误记忆的产生。当知觉到的细节特征很突出很丰富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把这件事判定为经历过。反之人们更倾向于把这件事判定为未发生过的事件。

Thomas、Bulevich和Loftus(2003)将想象膨胀发生机制的规律总结如下:当想象的对象是知觉细节时,细节特征会产生错误记忆;但是当感官线索匮乏时,熟悉感成为引发错误记忆的主要原因。实验发现:想象中丰富的知觉信息会产生与真正发生过事件细节特征相似的更多精细记忆表征。相较于表征的混淆,过程流畅的混淆并没有那么容易引发错误记忆。

综上所述,想象膨胀范式相比DRM范式有着更高的生态学效度,想象膨胀范式基于日常生活,并且采用实验法尽可能地模拟出日常生活情境,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平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同时为了跟接近于日常生活,对实验条件、程序的控制并没有十分严格,虽然实验结果表明想象会引发想象膨胀,但是实际上引发想象膨胀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想象,另一个是呈现。促进被试想象必定需要以一定形式呈现给被试,呈现的时候又往往会自动引发被试想象,想象和呈现相互干扰,难以区分他们对想象膨胀的影响。为此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组被试,使他们只接受目标事件的描述不进行想象,以被试间多基线设计将两者各自对想象膨胀产生的影响区分开来。文献综述

上一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下一篇:小学美术与语文的共通性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与农...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发...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本...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与...

安康汉江网讯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