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监管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是波浪式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强调自由竞争的观点与强调加强政府管制的观点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特征。而伴随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金融监管理论陆续分流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信息经济学和市场失灵理论相继诞生,为金融监管奠定了强劲的理论基础。市场失灵论针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政府监管合理性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它认为“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并不能有效地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起到调节作用,而金融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完备性和不完全竞争性,导致市场存在失灵的可能性。如此,实施金融监管的目的就是有效防止市场失灵,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从而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彼时,金融监管的外部约束将不断加大。而在20世界的中后期诞生的一系列的理论明确表示,金融行业的监督管制措施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办法。From~优E尔L论E文W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在我国,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关键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经济是否能快速并且稳健地发展,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商业银行的发展所决定的。因此商业银行的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是我国金融机构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得壮大,而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改革的变化历史进程中,金融杠杆现已经被利用得十分充分,由此源源不断产生的风险问题一直令人担忧,也正因如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今变得非常脆弱。所以,我国目前在积极地采取措施,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只有将商业银行的机制改革至最佳的状态,才能提高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在出现风险问题的时候应对一切的挑战,从而促进商我国业银行稳健快速地发展。如此,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机制将如何改变,无疑给国家以及金融行业各部门带来一个难题,即我们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发展方向,来建立更加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与银行监管的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对于银行业监管的讨论和研究更侧重于实务,理论分析部分相对偏少,忽略了金融监管理论作为制定监管政策并实施的基础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图以金融监管理论为线索,分析其现实意义,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政策提供理论支持,这在我国金融监管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具体地介绍了关于金融监管理论的部分观点及主要思想;第三部分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最后简单总结。
二、理论概述
金融监管理论从体系上来讲十分宽泛,包括金融监管有效性理论、金融监管必要性理论、金融监管的体制理论、具体操作理论以及金融监管制度安排等内容。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有公共利益论、经济监管理论和监管辩证理论,后来各国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各有补充衍生及新看法,但金融监管理论发展至今却始终没有一个完整且系统的体系,也没有占据核心主导地位的理论,故本文仅以后文所依据理论作概述。
(一)金融监管公共利益理论
金融监管有效性理论下的公共利益论(Stigler,1971; Stigler和Becker,1974),即市场调节失败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的大危机后出现的,是最先用于解释政府监管合理性的理论,也为金融监管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拥有完全信用、为整体社会福利服务及政府具有充分信息的三大假设下,金融体系存在自然垄断、外部效应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市场失灵,又由于个人或私人机构不具备监管大型金融机构的能力,能且仅能通过政府干预,达到监管金融机构的目的,从而消除市场失灵的负面影响,实现社会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