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据泸州市统计局统计,2014 年泸州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822 元,比上年增加 324 元,增长 13。0%,增速比去年同期高 0。4 个百分点。从全省 21 个市州排位来看,泸州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总量排位第 9 位,增速排名第 7 位,较去年同期增速排名上升 6 位2。据四川省 统计局统计,2015 年,泸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359 元,同比增长 10。3%,增速 在全省排第六位,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 1。7 个百分点。2016 年泸州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12450 元,同比增长 9。6%,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4 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0。3 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 7 位。可以看出,虽然泸州市农民收入近几年呈现良 好态势,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泸州市农民收入进入一个缓慢、低速增长期。新常态下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影响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形势。泸州市农民收入结 构仍然不尽合理,且受经济结构调整、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如何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是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3 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泸州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泸 州市发展时间较短,泸州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滞后、产业链短,生产效率低下、人力资源匮乏、特色优势产业不 突出、城乡产业关联与互补性不强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泸州市农村经济 持续稳定的发展。
3。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泸州市农 村经济发展缓慢,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密不可分。受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 素影响,泸州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很多地方基础设施薄弱,涝不能排,旱不 能灌,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尤其是古、叙赤水河流域地区,“靠天吃饭”的现象十分严重[2]。 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泸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 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
3。2 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滞后
泸州市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很落后,表现在农产品大路货多,品种繁杂,深加工与增值 的有效途径缺乏,产品优质率不高,有特色有优势的主产品不多,农民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超前调整产品结构,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传统的“粮猪鸡”打天下,小农思想,很 难发展农村特色,在泸州市场上的蔬菜、鸡蛋、肉类、牛奶和新鲜水果领域,外地产品相 对份额相对较高,而向外拓展泸州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3]。泸州市在不断优化调整粮 油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重,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但农产品的供求结构,仍不适应消费 结构的变化,粮田占了 75%以上,优质农产品比重低,经济作物面积低,农业产业结构不 尽合理。
3。3 产业链短,生产效率低下
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泸州农村经 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也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然而,90 年代中期以来,在激烈的 城市经济竞争中,泸州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并没有升级成为现代企业,做大做强,少数存活 的乡镇企业产品大多也仍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产业链短,效率低,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而且,农村生活压力不那么大,竞争的强度也很弱,没有压力,没有动力,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泸州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泸州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发展分散,种种原因以致泸州市产业结构仍停留在数量型速度型的方式上,没有实现向质量型效益型的根本转变,产品 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不高。一是因为品种繁多, 没有有效的深加工方式和增值方式,多数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经营, 缺乏品牌意识,无力拓 展市场。二是泸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永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变化,即往往是发现某产品 价高货扬才开始调整,等调整完市场又有新的变化,有预见的超前性调整缺乏。第三是农村 个体工商户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竞争力, 一旦宏观经济调整,绝大多数将被市 场无情淘汰。合理的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应该是由若干环节扩展延伸的,链条越长,单位 产品的价值越大,生产效率越高,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和意义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