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献综述
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效应日趋明显。因此,如何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对于碳排放的研究较多的关注碳排放效率水平的变化,单指标方法除了在一些简洁的研究报告中出现之外,现在采用的是大多是符合指标,其中运用环境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下同)的综合评价方法广为采用。马大来等(2015)应用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测算了我国省际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相关性,结论是对于提高碳排放效率工作的关键应该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转变,重点调整工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加大政府降低碳排放的力度。刘亦文等(2015)从碳排放效率的角度出发,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和动态变化并进行相互比较,结论是我国碳排放效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很慢,提升空间很大。罗良文等(2013)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非参数方法,量化测算出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以及各地区全要素碳排放的绩效指数。于丹(2015)在超效率DEA模型下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从2000年到2012年的碳排放量,结论是我国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并且从时间与空间的层面分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性。沈能,王群伟(2013)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将污染排放指数作为非合意性产出测度出我国区域的能源效率。魏楚等(2007)基于DEA方法构建出了一个相对前沿的效率计算指标,认为比传统的生产率指标更加有效。谭峥嵘(2012)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各省市区的碳排放效率。吴贤荣等(2014)构建同时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李国志、王群伟(2011)应用变参数模型,从出口贸易角度,研究出口商品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作用,结论是出口贸易各项组成部分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高大伟等(2010)研究的结论是国际贸易技术溢出促进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提高,并且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改进和提高。叶明确、方莹(2013)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技术、知识的空间依赖性和出口贸易的溢出效应,得出的结论是出口额虽然对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显著,但对其他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有正向的影响与促进。高明(2016)采用方向距离函数分别在共同前沿与群组前沿下测算29个省市区的能源效率并分析其技术缺口比率,结论是西部区域各省市技术缺口比率和全国潜在最优水平有扩大趋势。东部区域各省市应通过提高管理能力来提高能源效率,而中西部区域应从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提高能源效率。黄奇等(2014)在考虑不同区域存在技术差距的条件下,运用共同前沿考察了三大区域的创新效率,并定量测算出中国区域创新水平的差异性,结论是东部区域与全国最优创新水平十分接近,而中西部区域创新技术缺口比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大。总体来看,现有的对于碳排放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模型与方法的改进,如使用各种DEA模型及其他方法;二是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选择的变化;三是研究领域的变化如工业、农业、出口贸易领域等。论文网
在众多研究文献中,针对于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的研究较少,基于共同前沿模型下,从技术缺口比率的角度分析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的文献则更少。基于此,本文在共同前沿模型的框架下计算中国各省市区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效率水平(以下简称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从碳排放的角度进行比较各省市区之间的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差异,由此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出口贸易自身导致的碳排放效率水平的变化,以及碳排放效率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主要贡献在于:一是考虑到我国各省市区位于不同的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要素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存在差距,为进一步完善各区域因技术水平的差距造成的碳排放效率的偏差,本文在考虑区域技术水平差异的条件下,从共同技术效率和群组技术效率两个方面研究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的变化;二是测算出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条件中各省市区Malmquist指数下的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通过技术缺口比率分析各省市区与全国潜在最有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的差距,并从技术进步指数角度深入分析各省市区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水平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