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T 1 5 5 5 5

表3-2 TY的后继表

i CH(i) 0 1 2 3 4 5 6 7

1 A 1 6 6 6 6

2 C 3 3 3

3 G 5 5 5 5 5

4 T 2 2 4 4 7 7 7

(i,j)和(k,l)是字符序列X与Y的两个匹配点,如果i<k, j<l,称(i,j)是()(k,l)的前继匹配点或者(k,l)是(i,j)的后继匹配点,用(i,j)<(k,l)表示这种关系。

是匹配点(i,j)的后继匹配点集合,k如果,并且没有一个点满足称(k,l)是(i,j)的直接后继匹配点,并将这种关系表示为(i,j)>(k,l)。

如果匹配点且不存在满足,称(i,j)为初始匹配点。对于一个匹配点,它的层次被定义为:

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推导一下定理:

定理1:字符序列X与Y的LCS的长度为|LCS(X,Y)|,。

证明:假设X与Y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的匹配点是。是初始匹配点,, ()的层次是k。可以推导出r是最高层,。假设r不是最高层,必然存在,。则,这与相矛盾。

产生后继匹配点的过程:在的算法中,首先通过后继表并发产生初始匹配点的所有后继匹配点。这些后继匹配点的直接后继匹配点也用上述的方法产生。重复上述的操作直至没有后继匹配点可以产生。因此,生成所有匹配点的直接后继匹配点是算法中基础操作。

对于一个匹配点,产生它的所有的直接后继匹配点方法如下:

从(3-3)中,可知上述的操作就是将TX的第i列的元素和TY的第j列的元素结合起来。

比如在例子1中的匹配点(2,5)的直接后继匹配点可由TX的第2列元素和TY的第5列元素组成。他们分别是(4,6),(3,-),(-,-)和(5,7)。在这里,(3,-)和(-,-)并不能代表匹配点,他们只能说明他们达到了搜索后继点的终点。丢弃了(3,-)和(-,-)之后,(2,5)的后继点为(4,6)和(5,7)。

定理2:根据(3-3)中的方法,可以找出所有匹配点的直接后继匹配点。

上一篇:java+mysql云平台的移动考试系统设计
下一篇:射频识别技术的公司会议签到系统后台子系统设计

基于PageRank算法的网络数据分析

大电流LED驱动器LTC3454【506字】

Windows操作系统最新补丁大全【3058字】

ERP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

网页恶意代码的十一大危...

大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挖掘用户的行为挖掘

C#+sqlserver大学体育馆预订管理系统设计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安康汉江网讯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网络语言“XX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