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基本会计处理文献综述
(1)初始确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交易费用核入初始成本,债务投资的交易费用在其明细科目(利息调整)下核算。
(2)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各期期末公允价值变动通过“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核算。
(3)减值确认:发生减值损失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
(4)减值转回:债务投资在确认减值后价值回升通过损益转回;权益投资确认减值后价值回升通过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转回。
(5)处置:将售价与购买时价款的差额和持有期间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的数额计入“投资收益”科目。
1。2 递延所得税概述
1。2。1 递延所得税的含义
1。2。2 递延所得税形成的原因
1。2。3 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
2 公允价值变动下债务投资和权益投资的递延所得税会计核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依据其投资对象的不同分类为可供出售债务性投资和可供出售权益性投资。两者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都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上是一致的。总体来说,二者在进行后续计量时在考虑会计期末其公允价值变动情况和减值情况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由于会计和税法在计算所得税的口径和方法上的不一致造成的计税基础和资产账面价值不等而必须进行递延所得税的核算。
2。1 公允价值变动下债务投资递延所得税会计核算
可供出售债务投资的核算类似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采用公允价值核算,其公允价值与债券面值的差额计入明细科目“利息调整”。在后续计量时,应将可供出售债务投资每个期末的摊余成本和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进行比较,然后将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具体来说,在持有期间随着公允价值上升,税法上会按照较小的基数乘以所得税税率来计算当期所得税,即企业在以后会计期间会补交由于公允价值上升而确定的所得税的部分,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公允价值下降时则与上述情况相反,即企业在以后会计期间需要交纳的所得税金额可以由之前期间的递延所得税抵扣,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2 公允价值变动下权益投资递延所得税会计核算
可供出售权益投资的核算则相对简单,其核算的方式类似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后续计量时只是比较初始入账价值和公允价值将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不会涉及摊余成本的计算。而之后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的情况与上面所述的可供出售债务投资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对可供出售债务投资和可供出售权益投资的核算的比较分析能够看出,在初始确认时,它们的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不存在任何差异。只是,我国的税法出于谨慎性的考虑不承认公允价值的变动会造成资产价值的变动,在计算所得税时只考虑初始入账价值。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我国会计核算的依据和口径不一致即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双重标准”导致了会计期末企业登记的所得税和实际需要交纳的所得税不一致的情况。 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2。3公允价值变动下债务投资和权益投资递延所得税处理案例
下面,用可供出售债务投资为例对其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影响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