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出和内涵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出
1992年,我国财政部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共有12 条会计原则。2001年,财政部正式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则有13 条会计原则。这次准则最大的突破就是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最早于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提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由于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非常频繁地使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地位,在细节上进行了完善。这是我国会计改革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
我国的会计制度明显体现出“实质重于形式”的重要性,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当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关注其法律形式,而应该从经济事项的实质出发,进行会计核算。
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无论是经济事项的法律形式,还是外在和人为形式是不能将其实质内容进行反映的,因此必须从经济事项的实质内容为依据进行核算,而不是其法律形式,只有这样,企业对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更加准确可靠。
1、 实质重于形式中的“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质”指的是:经济事项的实质,也就是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内在规律、本质特征、发展趋势进行反映,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职能所在,进行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就是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诸如:现金流量表、资产负责表和利润表等,以此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目标是提供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要核心的会计信息,所以说,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经济事项进行反映,这也是所有的会计主体应该坚持的原则。
2、 实质重于形式中的“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中的“形式”指的是:经济事项的法律形式,一般来说,会计主体在开展经济活动中,对经济事项及其涉及的对象是否拥有法律和规章制度规定的所有权。就现在来看,为了掩盖真实的经济实质,人们往往选择法律法规方法来模糊大众的视野。一些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对其法律形式进行判断。
3、实质重于形式是一种优化选择
从根本来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强调形式和实质不同时,更加侧重经济事项的实质。实质对其形式起决定作用,形式是实质的一种反映。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经济事项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其法律形式和经济实质难免会产生不一致。为了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处理这些现象,对基本会计准则中的漏洞进行修正,以使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处理以上问题时,主要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当经济事项的形式和实质内容不同时,因为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经济事项的实质内容,那么在企业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其法律形式,更需要关注其经济实质。
- 上一篇: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识别与防范对策
- 下一篇:论会计欺诈及防范措施
-
-
-
-
-
-
-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