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同组设计者(若无则留空):
五、主要参考资料(包括书刊名称、出版年月等):
[1]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周扬学,唐秋红,杨婵.法制与媒体对于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以彭宇案为例[J].科学信息,2012(12).
[3] 兰丹.对旁观者现象的研究——以“中国的老年人摔倒无人扶”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3.
[4] 李由义.罪刑法定和类推[J].法学研究,1980(5).
[5] 冯宇飞.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J].新闻战线,2002(11).
[6] 张志敏.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索行为与教师支持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
[7] 吕春荣.“扶不扶”拷问中国社会法律能否“扶”起道德[J].海南人大,2015(8).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 王晓维.证人证言可靠性相关问题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11] [德]艾宾浩斯.记忆[M].曹日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 [13] 赵信会.论民事诉讼事实认定的双重性——兼与认识论、价值论商榷[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18.
[14] 邱亿成.我国民事证据法的目的初探[D]。湘潭大学法学院,2006.
[15] 田毅平.对刑事诉讼中的客观真实之反思[J].学术探索,2004(6).
[16] 孙笑侠.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17] 谢唯立,陆一君.民意如何进入司法判决[J].法律适用,2013(7).
[18] 李振雨.现代法治视野下的民意与司法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10.
[19] 杨卫宏.司法判决与民意冲突原因探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0] Janez Krek.Two Principle of Early Moral Education:A Condition for the Law。 Reflection and Autonomy [J].Studies in Philosophy &Education,2015(34).
[21] 中国文明网理论频道.“美丽中国”呼唤美丽公民(十八大报告摘选 第二期)[EB/OL],2012年8月10日.
http://www。weenmingwangcn/specials/zxdj/xuexshibad/tuijian/201212/t2012120_974984。s。html。
[22] 汪小进.“人格结构与选择”理论视阚下的道德困境——以社会“不敢扶”老人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