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形态特征

     越南青冈为乔木,高约有15米。小枝起初被淡棕色的星状毛,之后逐渐脱落,具有淡褐色的长圆形皮孔。冬天的芽近球形,而直径约2毫米,红褐色,有疏毛。叶片薄革质,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3-5厘米,顶端渐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叶缘三分之一以上有疏浅锯齿,两面同为绿色,幼时有柔毛,后渐脱落,侧脉每边12-17条,在叶面微凸起,支脉明显;叶柄长1-2厘米,初被星状毛,后渐脱落。壳斗杯形,包着坚果大部分,仅顶端外露,直径1.5-1.8厘米,高1.3-1.5厘米,内外壁均被黄棕色短绒毛;小苞片合生成8-10条同心环带,环带边缘有裂齿。坚果扁球形,直径1.3-1.8厘米,高1.1-1.4厘米,有纵棱,被黄棕色绒毛,顶端圆,有宿存的短花柱,果脐平,直径约1.2厘米,几与坚果基部等大[14]。

1.3 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国内在长江三角洲沿海平原区域,经济发达,城市也很多,人口十分密集;而暴雨、台风、盐雾等自然灾害非常濒繁,对人民生命财产与安全起到很大威胁,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妨碍作用,所以对海边的防护林建造的扩大拥有很大的重要性。对于海边防护林和城市园林绿化建造中,海边的人口偏爱于常绿的树种;但是,这个区域的乡土树种能够耐盐碱、抗旱性优良而又是常绿树种的非常少。国内南方靠海地区能够造林的主要树种有木麻黄、桉树等,但是因为对于寒冷的抗受性不够,因此不能在杭州湾以北的地区大范围使用,而且北边的靠海园林造景树种又大部分是落叶树种,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造林要求和自然条件来说,很多树种并不适合,所以,对于抗风沙耐盐碱的常绿乔木树种的选择也就变为这一区域在园林造景绿化之中的一个重点问题[15] 。

1.4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在全球大概有30%以上的区域算上是干旱或半干旱区域,因此植物的生长发展受到干旱的威胁,而生态环境也一日不如一日。开发和利用干旱以及半干旱区域的植物树种,已经变成一个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植物与水分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外水分胁迫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水分胁迫对植物的微观机理、形态、生理生化影响等方面。

在全世界所有生命的存在发展繁荣的根本源泉就是光合作用。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极大。在水分胁迫的条件下,植物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下降,气孔的阻力上升[16],单株叶面积、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随着土壤水势下降而逐渐下降,光合作用受到明显的抑制。气孔或非气孔因素因为水分的缺损而产生了这种控制降低的作用。在植物体水分缺损时,气孔就首当其冲被影响,气孔部分关闭导度降低,从气孔进入叶片细胞的CO2的量受到了抑制,植物体也将部分降低光合速率的气孔关闭,这也是植物体对水分胁迫所做出一个迅速而不可逆的反应,同时这种反应也是植物在干旱条件下防止进一步失水的反应[17]。抑制光合作用的原理在不一样的水分胁迫条件下也有所不一样。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的抑制,叶肉细胞的胞间CO2和间隙CO2浓度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在严重干旱胁迫下,光合速率恢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的抑制。当植物受到严重水分胁迫时,植物体内的代谢变乱,叶肉细胞的胞间CO2和间隙CO2浓度浓度增大,光合作用的部分吸收和传递能量效率变低[18]。在受到干旱胁迫后干旱胁迫敏感树种的净光合速度下降明显,非气孔原因是主要因素,但是也有报道觉得处于相同水分胁迫的因素下,气孔抑制作用和非气孔抑制作用共同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降低[19]。小麦叶绿体在室温状态下的荧光产量和Mg2+量在二种光系统间的调节作用因受到水分胁迫影响而降低。而且,水分胁迫也对光系统Ⅱ的氧化链、光合膜的能量化作用有抑制作用,并使PSII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各组成成分转变,从而导致光合二氧化碳同化效率下降。可变荧光猝灭速率变缓,荧光降低比值下降,光合量子的产额变少。干旱胁迫使冬小麦叶片PSII质子醌库容量变小、PS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PSII潜在活性受到抑制,光合作用种的二氧化碳的同化过程和电子传递被干旱胁迫直接的影响[20]。

上一篇:高粱Trihelix转录因子的分子特征与表达分析
下一篇:羟肟类萃取剂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代谢和浸铜能力的影响

稻田锌含量对水稻害虫褐...

甲苯二甲苯对斑马鱼幼鱼神经的毒性影响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大麦...

NO参与调控镉胁迫下番茄根系生长

教育实习前后生物专业师...

小鼠皮层PV+神经元fgfr2敲除对突触蛋白的影响

重金属铬对白尾灰蜻稚虫...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