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试验仪器 8
1。3试验方法 8
1。3。1菌种的分离及纯化 8
1。3。2 菌种基因组DNA的提取 9
1。3。3 DNA的琼脂糖电泳 9
1。3。4 PCR 技术 10
1。3。5 PCR产物纯化回收 10
1。3。6 DNA克隆技术 11
1。3。7 E。Coli EH5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11
2 结果与分析 14
2。1 病菌的致病性 14
2。2 病原真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16
2。3 病多菌灵和戊唑醇对病原真菌的抗药性分析及病原真菌EC50值的测定 20
2。3。1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20
2。3。2抗药性检测 21
2。3。3结果分析 21
3 讨论 26
3。1 研究意义 26
3。2总结与展望 27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8
引言
1 灰霉病
1。1 灰霉病发生的特点
灰霉病具有气传病害,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病原真菌在寄主体内具有长时间的潜伏期,不容易被发现,而且具有寄主多样性、侵染模式多样化、可以利用菌丝、孢子或者菌核随病残体保存等特点,这些都为控制灰霉病带来了困难,通过单一方法使灰霉病害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灰霉病菌寄主范围较广、同寄主植物间的灰霉病菌又可以相互引起发病、缺乏灰霉病抗性品种等,目前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化学防治方法为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为辅助。论文网
灰霉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植株的病残体或者菌核在土壤内过冬。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温度在0~35℃,相对湿度80%以上均可致病,温度在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植株表面有大量积水宜发病。空气湿度较高、浇水后逢雨天、地势低洼积水等,特别有利灰霉病的发生与发展。另据调查,平畦种植或卧栽盖膜种植病害严重;高垄、地膜栽培病害轻。
1。2 灰霉病菌侵染过程
灰霉病菌的侵染主要分3个连续的阶段,分别是妨发、侵染和定植 (Elad et al, 2004)。外界环境的湿度对灰霉病菌的侵染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分生孢子的萌发阶段和侵染阶段,受小气候环境的影响比较严重,定植阶段主要是由寄主组织上的小环境决定,而两种环境的差别主要是在于水分的多少。当绿色植物寄主组织表面有水分时,分生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才能直接或通过形成附着胞的形式侵染花瓣(Elad,1988; Elad et al,2004)。此外,灰霉病菌也可以通过气孔侵染的方式侵染寄主(Akutsuetal, 1981; Elad, 1988)。受伤的寄主组织和死亡细胞的存在都有助于病菌的侵染。
2 多菌灵及抗性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1 多菌灵的特点
多菌灵又称卡菌丹、霉斑敌、苯并咪44号、棉萎灵,是一种具有高效低毒内吸性光谱的杀菌剂, 属于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有内吸治疗和保护作用等特点。它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广谱杀菌剂,对多种农作物由真菌( 如半知菌、多子囊菌) 引起的病害具有防治效果,是苯并咪唑菌灵杀菌剂和代谢物,可用于叶面喷施、拌种和土壤处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