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教育部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14年为212万人,2015年达到280万人,2016年是扩招后的第二个高校毕业生高峰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38万人,到2016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413万人。而相对于招生人数日渐庞大的现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逐年下降。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0%,2013年为70%,2014年为73%,2015年为72。6%。然而对于体育类专业而言,这个数字更低。以江苏省部分高校为例,江苏省某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生初次就业率截止2016年5月份在40%左右,其他学校的状况大体相仿。但到当年10月份,有80%的体育生能找到工作。从毕业后的工作类型上来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做老师、开办培训班,还有甚者去做销售、保安、临时工等,而一部分毕业生苦于没有好的工作去向,处于待业状态。产生供需矛盾,就业率较之其他普通专业偏低的现状也成为制约体育院系有效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和商业部门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而真正从事社会体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在社会体育领域中没有占一席之地,致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大量“外流”。从事着与自己相关专业相违背的职业。这不仅造成专业人才的浪费,也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4 影响就业现状的因素
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4。1 客观因素
4。1。1 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来,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体育院校也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由于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合理地控制专业的质量和规模,有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甚至不具备办体育专业条件的学校,为了争取招生名额,盲目申请体育专业;有些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一定体育基础、对体育尚有爱好的同学集中加以训练,报考体育专业,导致体育生生源暴增,从而出现恶性循环,呈现出体育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状况。为此各地政府出台不少限制体育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如地区性保护措施的出台,影响了外地学生的就业;绝大多数地方教育系统对社会体育等非师范类的专业已关上了大门。
4。1。2 社会体育的经费投入的原因
社会体育经费的投入主要表现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上。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场地设施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居民、包括在校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根据对淮安市14个小区的调查统计,人均室内公共文体活动设施仅为0。0027 m2,室外仅为0。0114 m2,这个数字不仅大大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还远远未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到本世纪末,城市公用体育用地要达到1~2 m2,小学达到2。3 m2,中学达到3。3 m2”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新建了一批体育场地,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的限制,不仅数量少、规模小、大多偏离居民区,而且,因管理体制、产权归属、收费标准等众多原因使多数居民尚难利用。我国社会体育经费来源的渠道较为单一,国家用于社会体育的行政经费拨款极少,虽然近几年体育彩票的发行有力地缓解了体育经费缺乏的矛盾,极大地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成为建设公共设施的重要经费来源,但场地设施的建设仍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场地设施作为社会体育的硬件环境,它的缺乏极大地制约着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热情,可想而知,没有了锻炼的场所,那么人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更是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