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基于传导电流方向的传输特性的研究 16
3。5基于背馈的传输特性传输特性的研究 18
3。6 小结 19
4 基于PIN二极管的金属圆环线型AFSS的研究 20
4。1 基于PIN二极管的圆环线型AFSS的传输特性的研究 21
4。1。1 PIN二极管正偏 21
4。1。2 PIN二极管反偏 22
4。2 基于缝隙宽度的传输特性的研究 23
4。3电流流向 24
4。4小结 25
结 论 26
致 谢 27
参 考 文 献 28
1 绪论
1。1 有源频率选择表面概述
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s,FSS)是由金属屏上的相同的缝隙单元或者周期性排列的金属贴片型单元所构成的一种二维周期性的阵列结构[1],而有源频率选择表面(AFSS)也叫做可调频率选择表面,特指那些通过添加阻抗元件(贴片电容、贴片电感、贴片电阻、变容二极管、PIN二极管等)来实现动态调节电磁特性的FSS。AFSS与采用液晶材料[2]或者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3-4]等方式制作的可调FSS有区别。通过在传统的FSS单元图形间焊接有源元件并控制好相应的偏置电路就可以制作出AFSS。其中有源负载装置有两种可调节的方式[5],一个是通过调整电抗负载,以改变各个单元的FSS的谐振特性,称为单元内加载;另一种是通过调整加载在整个单元之间的电抗从而使电磁特性能够在单元间切换,它被称为单元间加载。
在一些应用中需要平顶且边缘下降更快的传输特性,如需生产符合雷达罩特性的FSS时,你就需要两层甚至多层主动(有源)FSS的级联。与一般的单层AFSS相比,双层的AFSS 具边缘陡降程度快、平顶等特性,其中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有中间介质层的使用[6-7]。文献综述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隐形”是个老话题,除了出现在各种传说和古代文学的寓言中,在传奇以外的狩猎和作战中早使用了“隐形”和“伪装”技术。在近代,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吸波材料,并被应用于天线。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1940年后出现的吸收材料有salisbury屏、Dallenbach 和jaumann吸收体[8]。截至目前,几乎近60年来,雷达吸波材料(RAM)的设计方法基本上仍沿用1940年末的方法,只是为了提高RAM的性能,在现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材料,如铁素体的发展,频率选择表面(FSS),纳米吸收材料,并广泛借助计算机辅助研究设计(CAD)和现代优化方法应用于多层吸收体的研究[9-12]。在21世纪,随着低雷达散射截面(RCS)作战平台的发展。事实上,RAM研究和设计为运载器的组成部分,并考虑到电磁波的非镜面散射和传播。因此,新的RAM的发展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普通RAM(无源/被动)吸收电磁波的物理机制如下:由于RAM接口的相干效应,电磁能在RAM体中成功转变成热量而被消耗掉。虽然普通的RAM通常是通过缩减RCS改变目前的军事作战平台;然而,这种类型的吸收性材料的性能在未来需求将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不能满足要求。这是因为,普通RAM一旦被设计制造出来的特性是固定的,所以如果当初设计应用程序RAM时所面临的威胁发生变化,新型隐形平台性能将受到威胁,因此要用更好的RAM来取代它。此外,从普通的RAM吸收机制可以看出,材料介电常数、磁导率和界面接口尺寸d/λ 都是频率的函数,在一定的反射系数R的约束下,RAM工作带宽始终是有限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