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公益性。今天,中国的社会福利机构,拥有一大批专业人士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医学等工作,是免费提供服务的核心,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推动国家前进以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业单位不仅在渐渐适应我国当今经济体系创建的需求,而且其资产会计制度也因经济环境变化和事业单位发展而转变。90747
郑烨(2005)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而且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更多的是集中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2]。并且政府是所有社会经济的唯一主体。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模式,社会的国家管理和国家管理逐渐成为社会资源的直接配置,社会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导致政府和机构整合。我国公共机构的独立金融系统在1988年建立。同年公布《企业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为分类的预算管理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单位原有与预算管理单位差额的基础上增设独立预算管理单位,这也为后续的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条件。
随后财政部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两大文件。《准则》和制度的颁布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创建与社会金融体系相顺应的会计系统的机构设置。王彬(1999)充分肯定了制度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标准”的作用和意义,并使公共事业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不再共享同一制度[3]。吴甜(1999)指出预算管理机构有重大突破形式[4]。将原有三种预算管理单位的分类取缔了,建立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的财政供给机制。
然而1998实施的准则和制度因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体制的改革及我国单位自身的发展逐步显现出诸多的问题。张瑛(2006)今天单位资产管理的需求与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相互排斥[5]。现金收付以及变现体制是不考虑和现金收支行为相关的实际经济活动,若该行为出现在其中,则该时间段内所有收支被记录为收入和费用。这就造成经济交易记账的随意性。另外现实中还有其他的现象,如有部分单位在年末时资金由于紧缺不能及时结算有关支出,便采取先将支付发票计入成本费用中,随后便将结算凭证记往来账开具给另一方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执行方式是违背了收付实现制记账原则。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不仅造成会计基础的矛盾,同时也不能真实合理的反映本单位的资金状况。
陈玲(2009)指出了资产会计处理中存在的一些缺陷:(1)固定资产的价值较低,有损于固定资产的管理。(2)由基金计量的固定资产缺乏真实意义,希望取消该科目。(3)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折旧::①不符合会计信息要求中的配比性需求②会计信息不精准。即使公共组织机构的占有和使用固定资产的目的不是获取利益,但在使用过程中价值变化是客观的,不管是使用中产生的有形损耗还是时间的推移、技术陈旧落后而造成的无形损耗[6]。但是若缺乏计提折旧,则资产一定会出现虚增。这便不利于管理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的确定也被影响,不能为决策提供支持。
为了满足金融机构的改革,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相顺应,以及为事业单位分类变革提供经济支持及变革基础。财政部修订了《条例》、《标准》和2012颁布的制度,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体制不仅较好的解决了原有体制存在的问题,还为单位继续推进分类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黄秀焕,王义忠(2013)认为,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制度的重要介质,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并指出新准则中资产会计要素产生的较多的转变:①对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进行了清晰的分类;②在非流动资产的机构中加入了“建设”会计科目;③明确要求事业单位的资产必须严格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尚有规定外,不能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④初次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这一表述说明我国新会计制度的改变在不断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资产的清晰分类对财务和财务风险的分析和评价更有积极的意义;此外,会计科目的加入为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会计账簿提供了依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