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中,通过“主题”检索项,以“经济型酒店发展”作为检索词,我检索到有关的研究文献有777篇。其中,剔除与检索内容相关程度不是很高的研究文献,最终确定的研究文献数量为120篇。文献选择国内核心期刊中的文章来当做研究对象,也是出于对于其研究成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考虑。92387
我国经济型酒店建设初具规模,在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影响性,但是不管是从规模数量、发展水平、还是规范程度上或是管理水平方面去看,仍旧居于不高的水平,存在诸多问题,现将一些有关经济型酒店发展研究的重要观点归纳如下:
在国内研究文献中,最初对于经济型酒店的定义研究比较多,例如吴苏云在《有关经济型酒店的几点认识》中如此定义经济型酒店:通常是指压缩或取消餐饮、娱乐、会议等功能,仅提供饭店业的核心消费住宿服务,把中小型客户作为主要对象,施行标准化管理,客房价格处于一百至两百元的中小规模饭店。
除了对于酒店的定义研究较多以外,有关经济型酒店的分类研究也不少,比如范向丽,郑向敏(2007)在《经济型酒店的“经济型”理解与分析》中,这样对经济型酒店进行分类:(1)从目标市场角度,分为“商务型酒店、背包型酒店、观光型酒店”(2)依据消费者的经济背景不同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三种类型的经济酒店。
另外,对于经济型酒店内涵、特征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成熟,比如赵建强(2005)在《简述中美经济型酒店的内涵与特征》中讲述到因为中美经济型酒店概念方面的差异直接致使两国经济型酒店不一样的行业特征:(1)市场特征:定位十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大众;(2)组织特征:人员配置非常精简,通常是一人多岗;(3)服务特征:以提供住宿服务为主服务规范化专业化;(4)经营特征:投资额度不高,设备的简单实用。
对于经济型酒店的研究,初期主要是概念与理论性的内容,而近年来,对于经济型酒店的研究开始往发展对策方面开始逐步增加,以下主要是一些对于经济型酒店发展对策的研究文献:
张梦筠、陶潇男、丁唯也(2011)提出:从二十世纪末起步至今,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是与国外成熟品牌相比较,差距依旧很大。与此同时经济型酒店为了节省成本,并不同高档酒店那般能够有充足的员工,需要大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人房比例一般控制在1:0。6。酒店专业人才稀缺是限制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最大障碍[5]。
廖静娴(2014)认为,相比高档酒店,经济型酒店的产权不够明确,大多是属于满足地方或部门利益而创建的“楼堂馆所”亦或事业单位,也可能是某些机构的附属,谈不上法人治理结构或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经济型酒店并没有面向公众市场,而是面向某个内部的接待机构或者是内部市场。因此,从立项建设、功能设置、资金性质、运作管理、经济效益、人事管理上来看,都不是全面的商业化运营。[6]。
乔玲玲(2011)则认为经济型酒店行业因为资金、管理者素质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更多的酒店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大部分酒店还未重视特色产品与市场区分的研发,依旧用大众化的产品面向广大市场。当消费者的需求无法给出充分的满足时,其间的一些人便转而挑选服务更佳的中档酒店亦或价格更低的社会旅馆。客源的流失更大程度上地加剧了行内竞争的激烈程度,许多酒店仅能依托于降价此手段去吸引宾客,导致进入恶性竞争的误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