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来,《嵇康集》仅存十卷。《崇文总目》录入《嵇康集》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与之相同,辑入《嵇康集》十卷,曰:“右魏嵇康叔夜也,谯国人。康美词气,有丰仪,不事藻饰。学不师授,博览该通;好老庄,属文玄远。以魏宗室亲,拜中散大夫。景元初,钟会谮于晋文帝,遇害。”南宋藏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嵇中散集》十卷,云“魏中散大夫谯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会稽徙谯之铚县稽山,家其侧,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另外宋时《嵇康集》大概,见王楙《野客丛书》(卷八),其文云:“《嵇康传》曰,康喜谈名理,能属文,撰《高士传赞》,作《太师箴》,《声无哀乐论》。”
宋代对陶渊明基本是持肯定和颂扬态度的,把陶渊明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加以颂扬,对于他的艺术造诣更是推崇备至,苏轼《与苏辙书》中认为中国诗人中只有陶渊明最为特立独行:“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也正是因为他对陶渊明如此偏爱,居然写了一百零九首和陶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奇观。至于具有强烈建功立业之心的辛弃疾,也是把陶渊明看成是孔明一流的历史人物:“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陆游对陶也是极为赞赏:“陶谢文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他人更道不?”朱熹则把陶渊明视为古今第一流高士、高诗,其《题霜杰集》中赞道:“先生人物魏晋间,题诗便欲倾天悭。向来天地识眉宇,今日天遣窥波澜。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腰客。”遍览宋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无论是对其人格和文品几乎都是无保留的赞美。
元明清时期,《嵇康集》也基本同宋。明有二本一曰“《嵇康文集》”,卷数未详。一曰“《嵇中散集》”,仍十卷。大体以明代黄省曾本为代表,《嵇中散集》虽然仍为十卷,但内容减少了。高儒《百川书志》:《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谯人嵇康叔夜撰。诗四十七;赋十(按此字衍)三;文十五,附四。祁承爗《澹生堂书目》:《嵇中散集》三册。清朝时,至清,皆称“《嵇中散集》”,仍十卷。明刻《嵇中散集》有黄省曾本,汪士贤本,程荣本;又有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张溥《一百三家集》本。由于黄刻最先,清藏书家皆以为出于宋本,所以最喜以黄本为参照。钱曾《述古堂藏书目》:《嵇中散集》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嵇中散集》十卷,魏嵇康撰,《晋书》为康立传,旧本因题曰晋者,缪也。其集散佚,至宋仅存十卷。此本为明黄省曾所编,虽卷数与宋本同,然王楙《野客丛书》称康诗六十八首,此本仅诗四十二首,合杂文仅六十二首,则又多所散佚矣。
元明清时期,对陶渊明沿袭了两宋的崇高评价。元好问《论诗绝句》评论陶是很有影响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元好问《继愚轩和承旨雪诗》中有:“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元人赵孟顿则称赏陶渊明:“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下。抚琴三叹息,世久无此贤”(《题归去来图》)。但清人龚自珍、谭嗣同的推崇陶诗,却能别有寄托。他们特别强调陶诗的“不平谈”精神。如龚自珍把陶渊明和屈原、诸葛亮相比,并以“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来说明他在读渊明咏荆轲诗时的激荡心情。谭嗣同以为渊明“伤己感时,衷情如诉”,乃是“慷慨悲歌之士也,非无意于世者”。晚清的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他认为陶渊明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深长的美,这也表明梁启超对陶渊明寄心田园的个性特征的赞同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