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群力认为,合作学习指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名学生按不同的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小组。
杨伊生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生生之间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个组员对共同的学习目标的一部分负责,从而使该组的所有成员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文献综述
1。发展理论
合作学习发展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儿童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同伴的帮助下更加具有潜在能力。“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小孩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完成任务的潜在能力之间的差距。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差距就是来自于教师的指导或来自于学习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帮助。依据“最近发展理论”,“学生有三类学习任务,能够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在其他同学帮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务,还有一种是在老师指导下才能完成的任务。” [2]在它看来,这种在老师指导下或在合作小组的合作下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学派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需要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刺激。这种合作学习有利于孩子对学习任务的要素、目标更加明确”。[3]从而,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皮亚杰学派认为这种相互作用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皮亚杰学派通过理论发展和实践,提倡学生之间应该进行合作性学习。发展理论从儿童的认知角度为合作学习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目标结构理论
目标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约翰逊和斯莱文,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三种,即合作型目标、个体化目标和竞争型目标。与合作型目标比较,个体化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降低学习效率,而且学生独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有限。竞争型目标建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等能力的基础上。而合作目标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目标结构理论从动机的角度为合作学习提供理论支持。他们认为,合作型目标增加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得到适当地指导后,他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完成任务的能力得到发展。
3。社会凝聚理论
社会凝聚理论基本观点是:“合作学习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很大影响。”[4]该理论认为,合作学习的小组相当于一个学习的小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学习任务,他们关心集体的荣誉,他们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产生相当程度的社会凝聚力,从而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个过程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班级也是一个学习小组,他们之间也能构成一个团体,也能产生凝聚力,发挥团队的力量。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二、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最显著的效果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小组当中的每个成员,在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合作学习模式当中,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更加发散。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增强了交流的频率,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协助。每个成员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做出一定的贡献,提高了完成目标任务的可能性。合作学习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课堂活动成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从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成绩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