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一、老子“不争之德”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战火连连,以致于社会动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老子从医治社会弊病进而救世的良好愿望出发著作《道德经》,阐述其“不争之德”的处世哲学。那么,这一哲学思想产生的具体背景又究竟如何呢?下面笔者则从两个视角着手做以分析。
    (一)社会视角下的“不争之德”
    春秋时代,我们可以说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春秋社会,我们亦不失称之为一个动乱血腥的社会。然而,就是在这个充斥着尔虞我诈与明争暗斗的年代,老子却一反常态地倡导“不争之德”,这不得不使众人怀疑其消极、出世的思想。但事实而言,老子的思想却并非消极出世,其“无为不争”正是因为“有为争之”,而“有为争之”则是针对当时统治者为政不合于自然,任意妄为而发的,这与老子当时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1、救世视角下的“不争之德”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可自入东周以来,诸侯纷争,问鼎中原,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可谓是一落千丈,礼崩乐坏的程度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动荡的社会中,百姓可谓是饱受氏族贵族剥削、蹂躏,老子沉痛地道出了当时的景象:“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猒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4]统治者损公肥私,极尽奢华,而百姓却田园荒芜,无以为炊;有权势的人身带利剑,逞强施威,而处在饥饿与死亡边缘上的百姓却敢怒不敢言,而这些在老子看来皆是统治者肆意妄为的结果。因此,其言道“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4],进而疾呼“无为不争”。与此同时,老子警告道: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2],即是说百姓若是被压迫得不惧死亡,统治者则不能用死来恐吓他们,否则更大的祸患就会出现。所以,老子要求统治者“无为不争”,减少争战,勿要过多地施政法令,应给百姓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其顺应自然,这样方能使社会自然、和谐。
  1. 上一篇:袁世凯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文献综述
  2. 下一篇:论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由来及其原因
  1. 论屈原的哲学观帛书《老...

  2.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比较

  3. 北大汉简《老子》用字研究

  4. 老子思想对刘庆邦中短篇小说的影响

  5. 老子思想对墨白小说的影响

  6. 论老子《道德经》中的民本思想

  7. 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8.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9.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0.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1.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2.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3.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4.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5.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6.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7.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