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过渡仪式”切入,主要通过“分隔仪式”、“边缘仪式”、“聚合仪式”三个阶段解读余华小说《第七天》的仪式叙事及内涵。第一章探讨余华如何通过“分隔仪式”揭露世俗社会的荒诞无序,增强小说悲剧感;第二章探讨他如何通过“边缘仪式”描绘精神求索之路,暗示秩序重建的可能,并表达他对弱势群体的体恤,第三章探讨他如何建构“聚合仪式”以及“仪式化”叙事来展现生命应有的“仪式感”,表达他对无序世界的忧虑和对有序世界的期待。9032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regards “rite of passage”(les rites de passage)as a cutting point, then attempt to discuss the ritual narrative and the meaning of novel ‘The Seventh Day’, which was written by Yu Hua and published in 2013, mainly from three stages of “rites of separation” (rites de séparation), “rites of marge” (rites de marge) and “rites of incorporation” (rites d'agrégation)。 Chapter one: analyses how Yu Hua exposed the absurd and disorder of secular society by “rites of separ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tragedy。 Chapter two: analyses how Yu Hua depicted the road of spiritual exploration which indicates the possibility of reconstructing social order by “rites of marge” to show his sympathy for vulnerable groups。 Chapter three: analyses how Yu Hua unfolded essential ritual sense of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by constructing “rites of incorporation” and ritual narrative in order to show his anxiety for disorderly reality and his expectation of orderly ideal world。
毕业论文关键字:第七天 ; 过渡仪式 ; 边缘仪式 ; 仪式感 ;仪式化
Keyword: The Seventh Day; rites of passage; rites of marge; ritual sense; ritualization
目录
摘 要 1
第一章 分隔仪式 2
一、丧葬仪式的功能 2
二、殡仪馆的现实映射与消解仪式 3
第二章 边缘仪式 5
一、边缘仪式的意义 5
二、悲喜剧叙事与源Q于W优E尔A论S文R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寻求精神归宿 5
第三章 聚合仪式 7
一、个体生命的仪式感 7
二、群体生命的仪式化 7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第一章 分隔仪式
一、丧葬仪式的功能
无论是从孟子“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还是从荀子“丧礼者,以生者事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亦或是从无数诗文中关于客死他乡、无人送葬的恐惧与哀叹都可看出中国人“重死”的生命观。而这种观念更多地通过厚葬隆丧的传统表现出来:上至古代帝王大规模的陵寝、奢华的葬礼、陪葬,下至百姓繁琐完备的葬礼,以及当下仍不时听闻的铺张的葬礼仪式、耗巨资的坟墓。这种“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心理情结之所以能如此根深蒂固,丧葬仪式之所以能得到继承与延续,一方面它对个体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它是社会群体维持内部平衡的内在需求。
人类学家范热内普提出“过渡仪式(les rites de passage)”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之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 每个个体也只有在实践这类仪式后才真正完成从一种社会身份“过渡”到另一种社会身份的转变。所以在他看来人的生理成熟期和社会成熟期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的跨越必须要通过实践成人仪式才能实现。同理,个体从科学意义上的生理死亡到真正意义上的与生者世界的分隔也必须通过丧葬仪式。范热内普又将“过渡仪式”模式分为分隔、边缘、聚合三个阶段。分隔仪式(rites de séparation)象征与过去的某一状态的分离;边缘仪式(rites de marge)指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中间阶段;聚合仪式(rites d'agrégation)则象征着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个人实现状态的转变真正进入到新状态。生命状态由生到死的巨大转变无疑是人类个体所陷的最无能为力的困境,丧葬仪式的实践意义不言而喻:不仅是意味着死者个体与生者世界的彻底分隔;更重要的是为生者群体创造了超越日常意义的过渡仪式时间和仪式空间。具体而言,仪式参与者会在“仪式中会营造出一个公共领域,建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常规的社会活动是停止的,吊丧者作为仪式主体,而死者在仪式空间里的状态则被赋予某种超自然力量的虚幻神秘色彩,即通常所说的“鬼”、“灵魂”。他扭转了生理死亡的终结局面,打破生死的二元对立结构,以生命的中间状态——半生半死的状态“存在”着,使生——死、人——鬼、阴——阳两个世界相互存在与相互通达。吊丧者以抽离日常生活的精神状态沉浸在与外界隔绝的、神秘的过渡时空中,实践着自身对死者“灵魂状态”的想象以及一系列有象征意义的悼念行为,比如以呓语的方式实现与亡者的某种想象交流;或者大哭大叫宣泄情感,从而消解死者带来的悲痛感,舒缓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最终获得在世俗社会所不得的独立、安慰和宁静,以便顺利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同时亲属、家族、邻里等社会群体聚在一起帮助人们克服因死亡而造成的失望、恐惧、削弱、崩离等离心力,从而使因成员变动而受了威胁的群体生活得到最有力量的重新整合的机会,如此才能保持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及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