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幻灭与重生——对T·S·艾略特《荒原》的解读精神世界的幻灭与重生
摘 要:《荒原》作为西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诗作,其因为大量意象的罗列和典故的引用而被世人皆道晦涩难懂;又因诗中充斥着浓郁的死亡气息而被人认为其表达着“一代人的幻灭”。本文将从诗中出现的意象入手,分析诗中意象的内涵和运用的意义;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思想,说明诗人所要表达的并不是“一代人的幻灭”,而是揭开死亡的恐惧,露出重生的希望。91938
毕业论文关键词:荒原;意象;死亡;新生
Abstract:The Waste Land as a milestone in the West of a poem, beca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images of the list and allusions cited by the world are obscure; and because the poem is full of rich death and was considered to express the " A generation of disillusionment "。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it is necessary to express the poet's emotion and the thought that he wants to express。 It is not the "one generation" that the poet wants to express in the poem。 Disillusionment ", but to reveal the fear of death, revealing the hope of rebirth。
Keywords:The waste land,image,death,newborn
艾略特作为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成名作《荒原》更是成为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在《荒原》中,艾略特把神话、宗教、典故,以及现代都市的生活片段,奇妙的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场景、意象拼贴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当然,《荒原》的晦涩是人尽皆知的,最初发表时几乎无人能懂,尽管后来诗人又加了50多条注解,然而,加了注解以后也依旧不好理解。西方有一些反应积极的评论家称艾略特表达的是“一代人的幻灭”[1]<P61>,但艾略特本人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说荒原不过是他个人对生活琐事的抱怨。那么接下来,本文将逐一分析诗中所出现的意象,联系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究竟在诗中想要表达什么。
一、“死亡”意象与精神的“荒原”
(一)库米城的西比尔
“西比尔”出现在全诗的题记之中,这一形象的出现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诗人艾略特用了第三者的手法叙述了西比尔与孩子们的话,没有过多的辞藻修饰,但是当西比尔在回答孩子们的问话时,那句简单的“我想死。”[2]<P3>,却令人感到震撼。源G于J优L尔V论N文M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比尔是库米城的预言家,传说她受到太阳神阿波罗的恩赐,可以拥有与手中无数沙砾相仿的年龄,但她却忘了要求青春永驻,导致她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老色衰却无法死去,十分痛苦。她无法正常的活着,更无法死去,处于不生不死的状态,就犹如正文中诗人笔下荒原的情景——“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2]<P6>,无法孕育新生,人们犹如行尸走肉般过着颓废和糜烂的生活。说到这,不得不提起艾略特本人在原注中提到的圣杯传说:渔王的故事。渔王的形象被诗人在诗中以塔罗牌里三根权杖的人的形象以呈现,在传说中,渔王是掌管生育的神,他被当初曾经刺穿过耶稣的利器所刺伤,导致他失去了繁殖的能力,使得他的土地变得一片荒芜,民不聊生,因此他派出一名骑士,挎着长剑,踏上了寻找圣杯救治渔王的道路。艾略特将圣杯传说中的这片荒原当做整首诗的大背景,诗人也意在用这片荒原来映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伦敦,人们精神空虚、堕落,生活上了无生趣,人与人之间缺失了感情,“偶尔发出短促的叹息,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的脚尖”[2]<P7>,诗中的伦敦变成了“鬼影游荡的地狱”[3]<P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