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品《茶馆》及其主要人物
《茶馆》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1957年完成。其突出之处在于与时代“共名”契合的同时,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以“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社会角落,展示出一幅旧北京社会生活的浮世绘。[2]《茶馆》中的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里,茶馆里会聚了形形色色之人。老舍抓住了茶馆作为一个公共场所的特点,将50年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人物浓缩其中。作者展现了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与碰撞。剧本的发表与演出,引起各方的强烈反响。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这部作品“是我们文学和戏剧方面近年来一个重大的收获”[3],是文艺界“惹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4]。可见,《茶馆》在当时文艺界的地位之高。
话剧《茶馆》共分三幕,分别叙述了三个时代的茶馆生活。第一幕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洋人势力逐渐膨胀,洋货不断侵入,卖妻儿的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主张维新变法,却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剧中的第一幕,展现的就是顽固派得势后的社会生活:人贩子毫无遮掩地贩卖人口,太监想娶亲,流氓暗探横行乡里。第二幕为军阀混战的时期。洋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通过操纵军阀,挑唆军阀间战争,倒卖枪炮而发了大财,致使民不聊生。第三幕的社会背景是抗战胜利后,美国兵和国民特务在北京横行霸道。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连最善于应酬的茶馆掌柜王利发也自杀了。
《茶馆》中的人物众多,但每个人都各有特色。其中,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是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三个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都有着典型的意义。
茶馆掌柜王利发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父亲留下来的茶馆上,为此,他处处谨慎,生怕得罪一位客人。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被勒索、霸占铺面,使他一筹莫展。这才明白,几十年的苦苦挣扎都是徒劳的。临死前的那句呼唤,“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让我活呢?”[5]他最后的呐喊,是对这个黑暗的社会强烈的不满,压抑了多年的愤恨,也得到了释放。
常四爷,正直、豪爽,从不趋炎附势。面对封建势力的黑暗,百姓的痛苦,他不禁高喊“大清国要完!”结果被抓了。后来,他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发出的感慨:“我爱我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呢?”“这一声悲凉的叹息让我们隐隐作痛,腐朽不堪的时代毁了他的一腔热忱,个人命运的沉浮终究是要受到时代的局限。”[6]
秦仲义是一个血气方刚,有着无限豪情的民族资本家。他看到社会统治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一心想走实业救国之路。但事与愿违,不但他的工厂每况愈下,而且被国民当做“逆产”没收了,一生的心血付之东流了。
这三个人生活上的变迁,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五十年沧桑变幻历史的写照,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故事还揭露了刘麻子,康顺子、唐铁嘴等一些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是,老舍先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将人物的鲜明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
(三)王利发形象的研究现状
自《茶馆》问世以来,学界对王利发形象的分析成就显著。对《茶馆》的主人公王利发,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个人性格特征、身份、时代环境等方面,或与老舍的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