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中司马懿第一次出镜是在第四十三集曹操刚经历赤壁大败,退往南郡,为鼓舞军士于院中讲兵,众将士听得入迷,独司马懿一人于阶上倚栏酣睡如泥,引得将士侧目,拿他入狱。他料定曹操必来询问其故,果不出其所料,曹操前来,问之:“你既不愿意听我谈论兵机,必有超凡之见,我愿闻其详。”司马懿遂言:“天下人心仍向汉不向曹,赤壁之后,天下将呈三分之势,丞相为一方,独霸中原和北国.,孙刘各一方,攻刘则孙援,攻孙则刘断其后,罪徒以为,十年之内,丞相怕是难于一统天下了。”曹操认定司马懿有此真知灼见,与自己心意相投,是才学超群之士,然对其不思报效朝廷,待价而沽(曹操兵败赤壁正值用人之际)却颇为不悦,斥其为狂傲之徒。司马懿在此故意拂逆曹操,吊其胃口,显露才智,激起曹操爱才之心,以此攻心之术在曹操心中博得一能人智士之印象,料想曹操必定重用他,加之前番他数拒曹操召用之命而不受,制造出此番若得丞相任用,非他所愿,乃是丞相盛情难却,情势所迫之假象,用心良苦,叫人感叹。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新三国中又见一幕,曹操问司马懿:“我问你,你说这人的脚为什么比脸和手都要白呢?”司马懿摇头,曹操:“因为他老藏着。”曹操曾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当时便断言天下英雄唯他曹操与刘备,后事果证其言,曹操识人辨才之能可窥一斑,由此可见,英明如曹操已经看出司马懿胸有韬晦,大志暗藏。司马懿赶紧以袖为帚扫尘供曹操行走,以身为梯伏地助曹操登车,极尽谦卑。
这里较以往小说和电视剧而言,司马懿出场真是早了许多,若据史而论,此系臆造,但此处司马懿形象传神,夹杂了导演的主观情愫,但孔明不也是被夸张描述近乎妖?司马懿选择了最适当的时机投靠曹操,他没有在他人饱食之时送去一杯羹,而是在他人饥馑是送去一斗米,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而在曹操猜疑他时,他又放低姿态,保全自身,能稳住曹操,其他人自然应对有术。
司马懿的权谋之路由此正式开始,曹操虽鉴其志,却未见其志之广,正如他虽鉴刘备之雄,却未见其雄之大至能与他争锋。此时的司马懿是弱如累卵,蛰伏待机,也正是他为自己的长远谋略打基础的最佳时刻。
二 事曹游宦海 锋芒未曾露
司马懿归曹,“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4]就此实际情况来看,事情的发展与司马懿的初衷并不相符,他本是一位机智有谋略,深沉且干练的胸有大志的人。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5]既入仕途,怎么会甘心做一个教书育他人之子,穷经皓首的老教官?目光长远的他看向了曹操的后继之人——二公子曹丕。
曹丕要改朝换代,献帝被迫下诏禅位,“司马懿谏曰:不可。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6]后华歆、贾诩助其成事。旧三国中曹操身死,曹彰带十万军来奔丧,曹丕恐其争王位,大夫贾逵前往迎曹彰,晓之以理,使兄弟二人释隙。而新三国中这两件事都是司马懿促成,司马懿通晓仪轨,学识博杂,能言善辩,凭他的老优尔给了曹丕莫大助力,司马懿从此摇身一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太子。
新三国中,司马懿早就看出曹丕坚韧,大智若愚。曹操命其为曹冲师,曹冲为曹丕所害,曹丕请其为先生,曹操不许。司马懿请为曹冲守灵三年。这里虽与以前版本的电视剧和小说相去甚远,但这里司马懿的智慧显露无疑,表面上他明智的躲开了曹操家事,静待时变;暗地里他仍为曹丕出谋划策。机警如此,滴水不漏,这般隐忍又积极,既使得曹操放心,又得到曹丕信任。又一幕:侍郎黄奎暗通西凉马腾,欲开城门放马腾入城擒杀曹操,事泄,黄奎供词中有曹丕名,曹丕惊惧,急问司马懿对策。司马懿遗其二字曰“赖、诬”,嘱咐他打死不认。曹丕依其言终有惊无险,堪堪躲过一劫。司马懿善于揣摩人心,顺势而为,通过对曹操的性情之了解在曹丕面前狠狠的露了一手,相信自此曹丕应该对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谋士推心置腹,凡事难决,必来相询了吧。这样他的根基算是真正稳固了,只消待得曹操百年之后,曹丕继位,他就自然水涨船高。曹操雄才大略,他在世,司马懿即便费尽心思也难成什么事,所以只好露拙于外,韬晦于内。这样看来,司马懿已然把路铺好,他的谋求似乎眼前只剩下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