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端康成和汪曾祺的影响下,余华对生命的初接触是一种温暖的暖色调,也使他在最早的时期创作出温情的文章,感动了很多的读者,也感动了很多的作家,所以温情的暖色调是余华最早写作的主要特色。
二 生命中的冷酷色调
无论是转型前还是转型后亦或是现在,细看余华的作品,除了少数的之外,每部作品都会有死亡发生。余华对死亡的描写热情依旧不减,在死亡中凸显出的又是一种生命的冷酷色调。
余华对死亡的执着源于他自己的童年。余华在1960年4月3日出生,当别人的童年是开心单纯的时候,余华的童年便已经凸显出与众不同。余华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自然,余华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肯定是手术室。那么手术室里的人,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身上沾的最多的就是血迹。护士还经常会将一些血肉模糊的东西拎出来。让人看了,令人作呕。当时余华家里所住的地方对面就是太平间,在太平间里,每天都有各种人在哭泣,余华几乎听遍了世界上各种哭泣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医院死去,余华的童年就是在各种哭声中度过。这种事情对一个还是孩子的余华来说是一种阴霾,每天都要经历的阴霾,这也是导致余华后来对死亡描写执着的原因,这是第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便已经注定了他的童年要经历一场大磨难,不会拥有单纯美好的童年。这场关于他童年的磨难就是文化大革命。,可以想象,到处都是被批斗的人,到处都是红卫兵,许多家庭一夜之间被被搅得天昏地暗,大字报上各种恶毒的语言的人身攻击,甚至,被批斗的人直接死去。这些场景映射在余华的脑海里就是一场记忆灾难。“文革的时候,我刚好是经历了童年,包括文革后期经历整个一个少年时期。”[2]在这两个黑暗的童年背景下,余华接触最多的就是死亡。因此,死亡给余华带来的感受就是阴暗、血腥与冷漠。这些给余华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暴力、恐怖、冷酷以及血腥等特点是很明显的。
于是,这一时期的余华开始对死亡的探索,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远行》在1987年发表。故事中的少年对外面世界什么都不懂,一群人抢苹果,司机抢了他的包,父亲让他出门。这一切的线索都表现出这个少年对这个世界的怀疑与恐惧。这篇小说也是余华向人们宣告自己开始转型,开始进入死亡的冷酷世界了。但这仅仅是个预示,接下来,余华写作的《现实一种》、《死亡叙述》、《命中注定》、《难逃劫数》、《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等小说中,都出现了死亡,并且这种死亡都带有恐怖、阴森、暴力的特征。这是这个时期余华所探索的生命中最冷酷的部分也就是死亡。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先锋小说占领市场的时候,暴力与死亡的主题是先锋小说家的共同选取方向。但是余华所表现的死亡却更加突出,这使得余华立马跻身到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行列中去。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在《现实一种》这篇小说中,死亡贯穿了整个故事。从开头的祖母的描写,让读者知道这是一个即将入土的老太太。但是接下去的情节却更加充满血腥和暴力。还是四岁的皮皮因为觉得弟弟的哭声使他莫名的喜悦,而使劲的拧他,打耳光,甚至到最后掐喉咙。最后失手摔死了自己的弟弟。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头,从皮皮这一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山岗和山峰。当山峰踢死了皮皮之后,山峰又被山岗折磨而死,山岗枪毙之后的尸体却又因为山峰的妻子阴谋,而被四分五裂。那将入土的老太太最后也死去了。整个故事最后以血腥死亡结尾。在这个故事中,余华着重描写了地面上的血,一滩是皮皮的弟弟的,一滩是皮皮的。对血的描写其实也折射了余华内心那种对血腥暴力的迷恋。同样的血腥情节,发生在《一九八六》中。一个可怜的中学历史教师,本已准备好离开学校研究刑罚,却因为文革的迫害,而变成了一个疯癫、自虐形象的人。最后在大街上,一边自我摧残,一边幻想对别人实施戕刑。最后这个教师一一对自己实施五刑,这种场面是那么的血腥,但是依旧还是有看客在周围,有的害怕走开,有的却嘲笑,最终,这个历史教师疯子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