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一词在这四篇小说里都被明确提到,但事实上,《越来越遥远》里几乎每一篇都与“习惯”息息相关,如影随形。魏微在小说中通过对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感情的细致描绘自觉地注入了习惯给人招致的麻木感与“旧我”存在感,将其与时代思想的转变、年龄的差异以及性别态度的不同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交织的网状结构。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以养育我们的黄土地为场景,以时代变迁之下几代人的不同生活环境为背景,讲述着从祖先到爷爷再到“我”这辈对乡村和乡村亲戚的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呈现出魏微对黄土地的无限眷念与怀念之情。作为普通农民的祖先习惯的是安逸、平静的乡村生活;到了爷爷那辈,开始走出乡村,走进城市,思想逐渐开放;而作为现代的一辈来说,乡村是个渐渐模糊的名词,他们习惯的是富足、有身份和地位的生活。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魏微通过这三者的对比生动形象地再次引出一个被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现代人与乡村的关系。在小说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开始过上富足的生活,有身份和地位。我们衣着优雅,谈吐精致,性情敏感而害羞。我们惧怕劳动,体质柔弱,总之,我们与那片土地的联络少了,淡了。我们的感情冷却了。”[3](p66)魏微用这些文字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城里人的生活状态,他们习惯以城里人自居,从心底里排斥本为同根生的乡下人和穷亲戚,在习惯快速、高质量的生活状态,追随潮流、秉承“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的同时,在时代的渲染下逐渐迷失了自我,富贵的外衣藏不住的是迷失的内心。穷亲戚们习惯了土地的道,乡村的环境,虽然贫穷,但他们“淳朴,平安,弱小,也尊贵。”[3](p69)魏微还写到爱情,“我”和陈平一个是城市人的代名词,一个是乡下人的代名词,一对拥有着根深蒂固不同习惯的男女,摆脱不了时代赋予的“旧意识”的枷锁,纵使有缘,然而在“我”决定离开乡村的那一刻也就转为无分了。
《薛家巷》展现了几幅生活在南京老巷子里普通人家的命运与状态,揭露时代的变迁下,人们特别是老人与子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路越走越远。魏微将小说里退休在家的陈三、姜老太、吴老太、吕东升刻画成年轻时骄傲、自尊,年老时隐忍、迷茫的一类形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化,他们的生活由繁到简,由追求到迷惘。小说着重描写了吕东升的退休生活。他总是习惯午饭后漫无目的的走路,找一个不收费的地方坐着,看看行人,看看周围的景色,再在晚饭前赶回去吃饭。他找不到寄托,整日无所事事,渴望摆脱“旧我”,却又找不到出路。
与时代相关的一个名词——年龄,也被冠以人们安于“旧我”的习惯因素。
魏微在《姐姐和弟弟》这篇小说中刻画了一对亲密又陌生的姐弟,姐姐在心底里是深爱弟弟的,可她却用暴力的方式来表达。姐姐习惯用自己孩童的世界观看待一切,在她幼小的心里,弟弟是她最亲近的人,她不允许弟弟不像她希望的那样存在着。而在父母的眼里,弟弟的种种行为只是一个小孩子应有的正常表现,是他成长的印记。魏微细腻地刻画出孩童世界里不一样的亲情,也向我们展示着年龄背后习惯的养成。张新颖曾提到:小说题记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蛇。”作品就写了这条蛰伏在我们内心不知什么时候会醒来的“蛇”。[4]显然,魏微有时自己都弄不清楚她要寻找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