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谭优学先生的《唐诗人行年考》及以上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赵嘏的生平:
赵嘏,字承祐,今淮安市淮安区人,工诗。生年约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初期参加省试进士考,未能登第,后多年于异地流居。为尽早寻找机会谋得功名,时常出入豪门,与众多官吏相交游。游历浙东时结识时任观察使的元稹及其幕僚卢简求。后又去往宣城,成为宣歙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宾,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一生中最为交好最为重要的人——杜牧。在会昌四年,赵嘏终于如愿,登第进士,第二年东归,后约在会昌末年又再次前往长安,终圆“功名梦”[6](79)——成功入仕,谋得渭南尉一职,不久,约在宣宗大中六、七年,也就是他四十多岁时,卒于任上。[7](P249)
赵嘏的一生跟所有唐代士人一样,热衷于科考做官、漫游交友、入幕为仕,但四处流居的生活使其心中不免悲苦,绵绵情思无人能懂,因此,他把自己的心情完全托寄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唐代是一个文风开放的朝代,交游和入幕一样,对士人的做官之路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因此,在唐代文人士子的生活中,交游活动尤其盛行,而这些交游也为我们多方面、全方位地了解赵嘏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元代辛文房在他的著书《唐才子传》中评价赵嘏“豪迈爽达,时常陪接卿相,出入于馆阁,相交如亲属”。我们可以确定,豪迈广泛的交友经历为赵嘏诗歌创作提供了极为广泛、便利的素材,因为在赵嘏现存的诗歌作品中,赠答酬唱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并且赠答酬唱的对象并不统一,各种各样,概括出来主要有三类: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僧道方外之士。[8](97)
1、文人雅士
杜牧、温庭筠、杨汉公、卢钧、王龟、李谱等都是当时满负盛名的诗人,他们与赵嘏都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杜牧,与赵嘏相交甚好,[10](79)两人在文学创作上惺惺相惜,曾作有多首酬和诗,如《杜陵贻杜牧侍郎》、《代人赠杜牧侍御》、《和杜侍郎题禅智寺南楼》等,《杜陵题杜侍御别业》中赵嘏更是用“青云何路觅知音”[11](307)一句来彰显二人之间友情的笃厚。从赵嘏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结交的文人雅士非常多。
2、达官显贵
多处游历,赵嘏并不只是为了寻找诗文创作上的知音,他更多的是希望结交高官,追得功名,因此,赵嘏结交了李德裕、令狐绹、王起、元稹、李回等一众高官,与他们来往密切,并且写了大量的诗歌来投献这一帮高官,《献淮南李相公》、《献淮南李仆射》,每一首都显示了赵嘏渴望得到举荐的迫切心情。正是有了这频繁密切的交往,赵嘏才能最终经李德裕和李回的提携谋得官职,施展自己出众的才华和能力,才能有了后来对李德裕“新诺似山无力负,旧恩如水满身流”[12](267)的感激。由此可见,赵嘏还是一个知恩善报之人。
3、僧道方外之士
与金刚三藏、鱼处士、神亮上人等人的结交,使赵嘏继而又创作出了《寻僧》、《寄道者》等诗作。由赵嘏广交文人雅士以及达官显贵可以看出,赵嘏有才气有能力,还懂得以此来为成就功名奠定基础,然而世态险恶,官场炎凉,仕途失意在所难免,此时的赵嘏毅然投心于佛道,以此消解内心的痛苦和抑郁。为舒心怀,赵嘏出入僧道,与其交谈畅聊,留下这一时期的相关诗作。
赵嘏一生,汲汲于功名利禄,虽有文采,但诗中奉承迎合之意却略重。
到处游历,豪迈交游,这些经历为赵嘏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四处交游的经历是赵嘏诗歌创作重要的素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