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遭。[1](p136)
三毛对生活全心全意的投入,所以在三毛作品展现的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态度。作为一个作家她并没有像其他作家咬文嚼字,作品中体现比较多的是对艺术和生活的不懈追求。三毛说:
我的文章,也就是我的生活,我最坚持的一点是我不能放弃赤子之心,至于文章的好坏,毫不在意。[3](p134)
由此可以看出,三毛的作品都是生活的再现,所以语言文字中透露的都是生活的点滴。三毛对于生活的高品质要求,在她的文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三毛曾经说过,沙漠给她上了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淡泊”。三毛不仅仅是在游乐,她同时也在享受生活。她跟沙漠中的女人交友甚好。她用自己的所学为人家看病,教给他们现代生活的一些技术。同时,沙漠子民们的天性乐观和在贫瘠物质中创造快乐生活的本领也让三毛深深着迷。这种“游与艺”的创作风格,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态度,而沙漠条件的恶劣也丝毫并没有影响三毛享受她的生活。这似乎也验证了席勒的一句话:“只有美,才使全世界人都快乐,在美的魔力之下,每个人都忘了他的局限。”[5]三毛用她乐观,洒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读者,也让读者在三毛富有诗意化的审美情趣下感受到了她认真的生活。对于三毛来说结婚是简单的仪式和礼物,婚后生活是和荷西一起制作家具。正是这种淡泊的生活态度和一双审美的眼睛,所以沙漠的恶劣条件也没有影响到三毛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二)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毛在她的作品中表达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最真实的感受,她一直在追求的是人性的善良和对生活最真挚的感受。《悬壶济世》中她是个善良的巫医,沙漠的贫穷和落后使当地的妇女不肯去医院,三毛只好用一些中医的土方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对一些很迷信的妇女三毛又不厌其烦的当起医生来。三毛用她的爱心小车送产妇去医院,给沙漠的居民送药送生活用品。《哑奴》三毛到镇上一位有钱的财主家里做客时遇到的一个可怜的哑奴,在知道这个小哑奴的身事后,三毛把他同所有人一样看待,三毛也尊敬和欣赏哑奴的真诚。在为他打抱不平时,三毛也将自己的仁爱之心倾注在所有人的身上。《哭死的骆驼》中记录的是撒哈拉威人巴西里和他的妻子在同族的追杀下所遭受的惨痛的命运,三毛面对这样的场景却无能为力,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超越了国家、种族。
在三毛有限的生命长河里,她在世界各地游历,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她爱的身影。这种人与人的相互关爱中,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三毛用实际行动来展现她的人道zhuyi思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三毛用真诚的心和宽旷的胸襟包容一切。三毛是善良的,她用她真诚的心去善待每一个人,这是对所有人的关怀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因为有了三毛这样的人,茫茫无际的撒哈拉沙漠才彰显温情。因为她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让沙漠不再孤独。文献综述
(三)沙漠异域的风土人情
在三毛作品中到处都充满着他乡的别样风情,沙漠独特的人文风情,在三毛笔下也展现的淋漓尽致。撒哈拉沙漠的撒哈威人是一群远离物质文明的游牧民族,住的是帐篷过的也是贫苦的生活。沙漠也有它独特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在三毛的笔下一一记录了在撒哈拉沙漠当地居民的真实生活,她也用博爱和善良真诚去对待这些远离物质精神文明的沙漠居民。
《沙漠观浴记》中当地撒哈拉威妇女一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独特的洗澡方式也冲击了三毛的视觉。黑暗的浴室,还有难闻的气味都让三毛望而却步。《悬壶济世》中有好多撒哈拉威的妇女都有好几个小孩了,但是她们却不知道生命的由来,也不人的钱和数字。她在《娃娃新娘》中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姑卡,在一个还不懂什么爱情的年龄却要嫁一个素未谋面的丈夫,还要通过暴力的手段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洁,三毛把这种残忍而又腐朽的风俗描写地真切,这也是撒哈拉沙漠的风土人情。虽然撒哈拉有着落后的文明和愚昧的居民,但是三毛也没有灰心,通过了自己的努力,让枯燥的沙漠生活绽放了光彩。三毛用她极大地同情心去关心着这些弱者,给当地的居民送去外面世界的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给当地的妇女上课,离开沙漠的时候把自己的生活必须品和医药用品都无私的分给了当地的居民。沙漠虽然无情,但是三毛用她善良的心,给当地的人送去了温暖。三毛的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已经不分国家、地区和种族了,这也是三毛人道zhuyi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