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用报纸的公信力优势深入报道
报纸对新闻采写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报道深度上的把握,是商业网站无法企及的。商业网站大多是“热心”网友就事而发,虽然可以引起一些关注,但后续报道无法保证,更不要说深度报道了。人们需要新闻,不只是需要了解有关新闻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等浅层信息,还希望了解关于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未来趋势等深层次信息。深度报道在与电视广播的对抗中为报纸立下头功,今后将仍是报纸的一张王牌。[2]都市报拥有固定的记者团队,通过这些优秀记者在新闻一线挖掘到的新闻成果使都市报有了较高的新闻口碑和公信力。而商业网站虽然有庞大的信息量,但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中自由的发布信息,发布者可以匿名或用假名发布信息,因此产生了大量无法证实的假新闻、假信息。都市报等传统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个缺陷巩固自身的舆论主导主流地位。[3]
二、适应时代和受众的变化做出改变
(一)顺应城镇化改革
《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认为:现代城市是由一个城市发展到若干城市组合成的城市群体,即区域组合城市。区域组合城市是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它的发展必然导致与之相适应的媒体的出现。成都、重庆以及周边的众多中小城市将成为一个区域组织城市群。于是,《华西都市报》应运而生。利用好区域组合城市的新闻资源优势、读者数量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等追赶与超过市级城市报。 [4]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结合这种大城市圈合作城镇共同发展的政治趋势,都市报也应调整方针,不仅在城市中采编贴近各社区市民的内容,刊登的内容要真正贴近本社区居民的生活。报道风格上,要改变过去都市报官方化和工作简报式的编辑风格,多采用讲故事、聊天等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口语化语言,使受众乐于接受。新闻内容上:(1)选取趣性强、人情浓的社区新闻。如群众中的文化轶事、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等,拉近与手中的距离,使报纸变得鲜活好看,便于受众接受的同时提升受众的文化内涵。(2)选取贴近百姓生活的重要新闻,社区新闻与生活资讯并重。报道与受众距离最近的社区新闻是拉近受众最有效手段之一,都市报的资讯服务也可以提供家居、家政、家教与家庭旅游等方面信息公布、咨询指导等服务。[5]
都市报还要多走访乡镇,把乡镇中人们感兴趣的新闻挖掘出来,因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镇人口越来越多的走向城市,这些受众对家乡的新闻、趣闻、政策导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多下乡走基层,播报乡镇新风貌,新变化也是都市报顺应城镇化发展大势所趋。
(二)紧贴受众
无论是听收音机还是看电视,亦或是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有一个共同的条件不容忽视,那就是需要特定的设备相比于上述渠道来说,报纸设备简单而且便于取得,所以不少读者选择花时间看报纸。[6]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更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去更有效的拉进与观众的距离。新闻关注心灵亲近,似乎很复杂,但是在笔者的观点看来却也很简单。受众应该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说教的对象。现在我们有一些报道,仍然是“我说我的”、“你以为你的”。在一些文章中,由于记者的生活经验,感情经历不够深刻和深入,常常简单地叙述,全然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情感体验。从受众心理来看,相对于与他们不相关或与他们相距很远的,受众更关心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 , 同受众贴近、贴近、再贴近 , 一直是各级各类报纸共同追求的目标。新闻报道要坚持“三贴近”对于都市报来说,同样要坚持“三贴近”。[7]要做到这一点,都市报的采编人员就必须要融入社会,走进广大受众的生活,仔细观察,认真采编。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必定包含共性。都市报要满足市民的信息与娱乐需要,也总是指满足特定城市的市民需要而言。例如,西安自来水供应短缺问题引起西安市民而非淮安市民的最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可以说,都市报所反应的市民生活总是一个非常个性化、本地化的范畴。因此,要办成都市报就不得不以本地化为主。没有哪一家都市报放在任何城市都很适合,更印证了一个观点:只要用“心”去做,受众就会喜爱你。同时,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也应更多地关注一些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命运。它们有时看上去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但离我们心灵却很近,我们同样要予以关注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