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标签化
在新闻报道中,通过对新闻人物及新闻事实的核心要素进行提炼概括,套用流行用语、网络热词,以“贴标签”的形式加以揭示,使得新闻特质以关键词的方式得以呈现,我们称之为新闻报道的“标签化”[3]。
近年来,80后、钉子户、留守儿童、犀利哥、贫二代等标签通过新闻报道被广泛传播[4]。媒体标签化多集中于有争议的社会公共事件,用敏感的热点词汇加以概括。媒体利益和受众需求促使新闻媒体标签化泛滥,这同时也体现出传媒消费zhuyi倾向和商品经济影响新闻生产[5]。媒体过度解读新闻报道并予以标签化的倾向愈加明显,这对新闻当事人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三)建构
建构起源于建筑学,主要应用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的分析上,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6]。
美国舆论学者李普曼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理解媒体建构,他认为现代人对世界现实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源于新闻媒体,媒体制造出的世界图景和现实图景有很大不同,他将媒介建构出来的世界图景称为“拟态环境”。基于此,中国大妈的形象不是一个既有的客观实体,而是在媒体建构拟态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认知关系。
(四)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是事物通过媒介所呈现的总体状况,从而人物的媒介形象可理解为媒体建构的关于某人的总体特征。媒体使用信息符号化的方法解读新闻人物,从而建构了新闻人物的拟态形象即媒介形象。
中国大妈从普通的大妈到如今成为一个新的形象代名词,主要体现在其媒介形象的变化上。媒体建构的中国大妈形象体现了媒体的标签化视角,抓住引起公众关注的某些社会事件,凸显大妈的某些特点,建构了中国大妈爱占小便宜,野蛮甚至素质低下的负面的媒介形象。
中国大妈之所以能够在媒体迅速走红,主要在于其所依托的新闻事件的特殊性。不同媒体在短时间内对同一或同种新闻事件进行围攻和过度解读,建构其主要人物的媒介形象,并强化其在大众脑海中的印象,媒体对中国大妈的标签化建构逐步形成。
二、中国大妈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标签化在一方面有助于受众的理解,但是更多的是对相关人物的不全面的解读。新闻媒体受某些利益驱使,违背职业道德,通过一些社会热点,有意凸显了中国大妈有钱、野蛮甚至狡诈的媒介形象。
(一)有钱任性
任性,指为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执拗固执,现也指有钱到可以随性而为。在这里的任性指后者的意思。2013年5月,黄金价格下跌,各地掀起抢金狂潮,中国大妈在这群抢金者中尤其抢眼。她们抱着黄金保值甚至升值的期待,购买大量黄金。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大肆报道,在其渲染下,大妈透露着无知和贪婪。从经济角度看待这次抢金事件,大妈抢购黄金和后来国际金价回升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由于时间先后顺序和媒体报道强度,大妈成为这次事件的主角。
《中国大妈是通胀的温度计》这是《国际金融报》报道这次“黄金潮”的标题。这个标题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简洁明晰,足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不得不否认这是一个好标题。可是问题也同样存在,一个标题就将中国大妈认定为通货膨胀的元凶实在不可理解。中国大妈的确是这次黄金潮的主要人物,可这个比喻手法将中国大妈推向万众瞩目的焦点,并引起各方的不同解读。“4月底以来,在国际金价猝不及防的瀑布式下跌中,中国‘大妈军团’以徒手接飞刀的勇气,大胆出手抄底,半个月时间,以千亿巨资将300吨黄金收入囊中。”[7]用军团来形容大妈群体,暗示其抢购热情和爱占便宜的心理。列举巨额数字更是用夸张手法生动的彰显了中国大妈的富有和任性。另外,还有多数新闻报道彰显了大妈的特色,如《长江日报》的一则题为《“中国大妈”五一抢金 投资人:如义和团送死》的新闻报道,这个标题的调侃意味相当明显,与义和团并论,且用“送死”来形容义和团,更从侧面体现了大妈对金钱的热情追求和盲目无知。还有多则报道如《风险事件接踵而至“大妈”不惧黄金劫欲抢金》《10天抢金300吨,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等等,不仅在新闻标题上凸显了中国大妈的抢金热情,而且在报道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的大妈抢金过程,强化了读者对中国大妈抢金的负面印象。之后,有关于大妈投资的新闻报道接连不断,《中国大妈远赴韩国购置房产》、《大妈助推比特币疯涨》等等[8]。一时间,在媒体的报道框架中,“有钱、任性、疯狂的投资者”成了中国大妈的标签。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