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1925年,坦曼发现了钛酸钡的铁电性[1]。上世纪40年代,美、日、德、前苏联等国家开始对钛酸钡进行重点的研究,成功地采用固相法制备出钛酸钡粉体。60年代之后,美、日、前苏联等国家陆续开展了液相法制备钛酸钡粉体的技术研究[2]。后来,制备超细、高纯度钛酸钡粉体成为人们的重点研究对象,在此课题上各国均投入很多心血,成果颇丰,进展迅速。近年来,发达国家对电子陶瓷用钛酸钡的开发、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产量和产值增长也很快。日本和美国的不少公司都是出产钛酸钡的首要厂家。而我国对制备钛酸钡粉体的钻研起步较晚。最早的科研是在七十年代,人们研究了草酸盐共沉淀法实验。八十年代,中国应用该法研制出电子工业级钛酸钡粉体。尔后,液相法制备钛酸钡粉体商品便很是普及了。出产钛酸钡粉体的海内公司主要有河北邢台、山东国腾等。制备方法决定了钛酸钡粉体的构成、结构和形貌,制备过程当中工艺前提也十分重要。制备钛酸钡的方式有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86710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成长,高纯度、超细BaTiO3粉体变得十分主流。60年代末J。S。Benjamin发现了高能球磨法(high - energy ball milling) 制备合金粉体。该法以BaO和TiO2为主要原料,掺杂球磨介质,在高能行星式球磨机上发生机械化学效应,制备出纳米钛酸钡[3]。高能球磨法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无需煅烧,高效节能,但制备的粉体颗粒分布不均匀,容易掺入杂质,人们对其研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首先开发了化学沉淀法制备高纯、超细BaTiO3粉体。该法的过程是将过量的(NH4) 2·CO3和NH3·H2O到BaCl2,TiCl4的混合溶液中,沉淀出高度分散的BaCO3和Ti(OH) 4粒子,将沉淀洗涤、干燥后,在1300℃锻烧合成BaTiO3。有学者通过改进工艺条件,在920℃就获得了较为理想的BaTiO3粉体[4]。该技术在大规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操作条件的微小变化对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该法的好处是原料来源普遍,操作过程简略,克服了传统固相锻烧法合成温度偏高的缺陷。接着,美国WS。Clabaugh发明了以草酸为共沉淀剂,BaCl2,TiCl4为起始原料合成BaTiO3粉体的方法[5]。草酸盐共沉淀法是现在最为成功的共沉淀法制备钛酸钡粉体的方式,获得的高纯、超细钛酸钡粉体质量极佳。另外,水热法,低温直接合成法,溶胶-凝胶法都可以制备出高纯、超细钛酸钡粉体。其中溶胶-凝胶法是新发展起来的制备钛酸钡粉体的方式之一[6]。它是制备超细粉体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本实验制备钛酸钡粉体所采用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温度低、产物的粒径细小分布均匀、产物纯度高的优点[7],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论文网

    溶胶-凝胶法是指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溶于水或有机物的溶剂中,形成的溶液经过水解或醇解反应,生成物经缩聚形成溶胶老化后逐渐形成湿凝胶,蒸发干燥变成干凝胶再进行热处理后便可获得纳米粉体的工艺。最初在1846年,J。J。Ebelmen发现了将SiCl4和乙醇混合后,在湿空气中发生水解反应并形成了凝胶,当时便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W。Geffcken用金属醇盐的水解和凝胶化的方法来制备氧化物的薄膜才真正将溶胶凝胶技术用于湿化学法制备材料。溶胶凝胶法在玻璃、氧化物涂层、功能陶瓷粉料以及复合氧化物材料有很多应用[8]。早在1971年联邦德国的著名学者H。Dislich就可以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多组分玻璃,而在1975年整块陶瓷材料及多孔透明氧化铝薄膜也用此法被成功研制出来,这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得溶胶凝胶法变得非常闻名[9]。

  1. 上一篇:矩阵三角分解的研究现状与参考文献
  2. 下一篇:氮化钛陶瓷层的改性研究现状进展
  1. 氮化钛陶瓷层的改性研究现状进展

  2. 矩阵三角分解的研究现状与参考文献

  3. 矩阵的Kronecker积d研究现状

  4. 正定矩阵的研究现状

  5. 大数据和商业银行转型关系的研究现状

  6. 数据挖掘的教学资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7. 研究型大学本科的教学质...

  8. 可调滤波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9. 饮用水中六价铬的分光光...

  10. 商业广告标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11.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飞行意象

  12. PFK-1012可逆反击式破碎机转...

  13. 中小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14. 中日国民环保意识的比较垃圾分类

  15. 联想计算机的营销策略研究调查问卷表

  16. 19年3月20日生肖运势【字数112】

  17. 带式转载机设计+CAD图纸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