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1 RFID标准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种标准的RFID卡在市面上并存的局面妨碍了RFID的大规模应用,为推进RFID产业化和规范化,因此必须解决编码、通信、空中接口、安全和数据共享等问题,最大限度的促进RFID技术及相关系统的应用。66368
目前,国际上RFID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分别为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由总部设在美国麻省理工的自动识别中心演变的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中心(EPC Global)以及日本的泛在识别中心(Ubiquitous ID Center,UIC)[12,13]。这三个标准之间并不兼容,主要差别在于通讯方式、防碰撞协议和数据格式三个方面,分别重视HF、UHF和微波段RFID产品的实验和推广[14]。
(1)EPC Global标准
EPC Global是由北美UCC产品统一编码组织和欧洲EAN产品标准组织联合成立的,综合了欧洲和美国厂商参与并资助,由IBM、Microsoft和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实验室等提供技术研究支持,主要专注于UHF(860-960 MHz)频段,在中国复旦大学和它合作共同成立了Auto-ID中国中心,一起开展RFID技术标准化和研发的工作。论文网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产品编码)是指给每个商品指定一个唯一的编码,用以识别区分所有产品。EPC给每个制造商分配一组编码,作为生产商标识,同时在采用另一组数字来唯一的标识该制造商生产的单个商品。EPC所包含的制造商及产品信息被存储在RFID标签芯片中,便于方便灵活的追踪、追溯和管理商品。
(2)ISO/IEC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于1947年,由国家标准化机构组成的世界范围的标准联合体,是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于1906年,是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的国际电工标准化机构。目前,ISO/IEC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RFID标准,主要包括技术标准、数据结构标准、性能标准和应用标准等[15]。
(3)UID标准
UID中心源于东京大学坂桥健教授建立的T-Engine论坛,该组织的成立是主要为了开展Ubiquitous技术的研发、标准化和普及等活动,让Ubiquitous技术更好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其主要成员包括电子、信息和印刷等行业厂商,而日本泛在识别中心负责UID规范的制定。该标准的核心技术是为所有的“物品”和“场所”贴上写有“Ubiquitous 编码”(ucode)的RFID电子标签。
2 ISO/IEC 14443协议
ISO/IEC 14443 是对于近耦合型非接触 IC 卡的一套国际标准,目前已经包含 ISO/IEC 14443-1 物理特性、ISO/IEC 14443-2射频能量和信号接口、ISO/IEC 14443-3 初始化和防冲突、ISO/IEC 14443-4传输协议4部分。ISO/IEC 14443规定了邻近卡(PICC)的物理特性和工作参数;邻近耦合设备(PCDs)和邻近卡(PICCs)之间需要供给能量的场和双向通信的性质与特征;卡(PICCs)进入邻近耦合设备(PCDs)时的轮寻,卡和临近设备通信时,数据传输率、信号的编码和调制方式以及帧结构,初始化后的协议和命令;非接触的块传输协议并定义了激活和取消激活的序列。
ISO/IEC 14443-3定义了Type A、Type B两种卡型。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载波的调制深度及信号的编码方式和防碰撞机制。本文是基于ISO/IEC 14443 TypeA协议设计的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表1.1是每一种协议对应的测试标准。
表1.1 部分协议及其测试规范
载波频率 协议标准 协议子类 一致性测试规范
134.2kHz ISO 11785 / ISO 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