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如前所述,人为噪声(AN)技术利用无线通信信道独特的物理性质,显著降低了窃听者拦截信息的机率。其中,波束成形网络,和差正交波束阵列和协作干扰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AN辅助法,可进一步提升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能。在传统的波束成形阵列中,主波束直接指向期望方向,以保证信息的可靠传输。此类传输在预指定的方向上能得到最大的接收功率,但在旁瓣上却可能出现信息的泄露。77149
方向调制(DM)技术则可以实现发射信号的方向性,其中,DM属于发射端技术,允许期望方向上数字编码信息的安全传输,同时干扰所有其他方向上相同信号的星座模式。因此,即使窃听端接收到的信号功率与期望方向相同甚至更高,也不能对信息进行准确恢复。
已知的DM发射机结构主要分为两类,分别基于可重构的天线辐射结构和天线阵列的激励加权等[16]。前者通常采用大量高精度的可重构天线辐射器[17][18],例如在文献[19]中,作者基于近场衍射光栅的干涉效应,首次合成了近场直接天线调制(Near Field Direct Antenna Modulation, NFDAM)的DM发射机结构。但由于近场和远场空间转换的不独立性,设计过程较为复杂。文献[25]基于优化算法,提出了连续波激励的可重构天线阵列来消除NFDAM技术的近场耦合效应。然而,方案仍限制于有限的天线阵列结构以及高速RF开关和/或高精度RF移相器的需求等[16-21],所有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限制了DM技术的使用领域。
相比之下,可重构的阵元激励方案优势明显,可以有效控制DM的系统性能,且更易于合成。通过在天线阵元辐射之前采用由基带信息控制的衰减器和射频(RF)移相器[20][21]可实现独立可重构的激励加权,此外,由于采用了多条RF链路,此方案同时适用于多径和多波束的应用扩展,已逐渐成为DM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可重构的阵元激励方案,一个典型的易于合成的动态DM发射机阵列如图1。1所示[29]。此外,基于天线子集调制[22]ASM,4D天线概念[23],以及傅里叶棱镜[24]的新型DM阵列也为DM的发射机结构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网
另一方面,有关DM合成技术的初次尝试在文献[17-19]中实现。在一定意义上,DM技术的真正发展始于Daly于2009年利用简单相控阵实现的DM合成。文献[25]提出了一种基于DM概念的双波束扩频信号,即在基带部分分别编码正交调制的I和Q数据流,上变频到射频(RF)后同时传送信息。基于有源激励的天线模式,文献[27]进一步总结了现有的四类方案:远场模式分离法[26]、正交矢量表示法[15]、BER驱动的DM合成法[27]以及远场辐射模式分离法[28]。其中,矢量表示模型与信息理论界的AN概念(正交干扰)密切相关[15],可以作为其他三种方案的通用模式。
基于数字DM的常规发射机结构图示
为进一步探讨DM发射机的系统性能,还需要一套合适的度量标准。文献[16]采用“错误概率”(Error rate)作为评估指标:作者声称DM的系统性能可由一个特定的物理结构获得,但并未定义所检测到的星座图幅度和相位基准。文献[17]提出了归一化的“错误概率”计算方案。然而,由于没有考虑信道噪声和编码策略,在部分情况下不能捕获系统间的性能差异。文献[23]进一步定义了描述DM系统星座模式畸变能力的EVM类品质因素(FOM)。显然,有效用于DM系统和跨系统间性能评估的统一指标问题亟待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DM性能指标的讨论并没有充份描述接收解码机的性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在窃听者的方向上。因此,在比较由不同作者得到的误码率结果之前,需要详细说明接收解码机的影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