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现状
2 鼓子秧歌概述
鼓子秧歌主要流行于济南的商河地区(山东省商河县),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山东商河的鼓子秧歌是封建社会人民群众为了祈祷风调雨顺而进行祭祀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因其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蹈气势恢宏,蕴含着璀璨而深厚的的文化精髓,拥有无与伦比的时代魅力。鼓子秧歌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创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
2。1 鼓子秧歌历史溯源
坊间对于鼓子秧歌的源头的流传有许多,鼓子秧歌以武舞成型,流传依赖于祭祀活动的发展。传说鼓子秧歌发源于黄河滩涂地区的人民抗击洪水的斗争中。新王莽三年,当时的魏郡地区黄河决口,河水泛滥半个多世纪,百姓率遭受洪水危害,黄河老百姓为了生存,群起奋勇抗洪抢险,倒水排涝,勤劳造作颇有见效,情不自禁拿起劳作的工具—锅碗瓢盆、棍棒、雨伞等聚集一起跳舞,正如诗经上所说“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随着抗灾次数的增多,然们在抗灾时也体验到咏歌跳舞的愉悦,后来道具也有了发展,加上动作组合的改编就有了鼓子秧歌的雏形。根据商河地区秧歌传承人叙述,鼓子秧歌还有一种起源传说,相传宋朝时期,商河地区受水灾严重,朝廷官员从河南到此发粮,并由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百姓为感谢包,每逢重大节奏都会跳起秧歌,以示感激。对于两种鼓子秧歌的起源说法,虽然没有已经文献可以参考,但是从如今鼓子秧歌的形式中,可以再现当时人民抗洪救灾的场景。
2。2 鼓子秧歌艺术特点论文网
鼓子秧歌大气、豪迈,气势恢宏,角色丰富,且分为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角色的设置都是偶数,以伞的数目为基数,其他角色的多少按伞的倍数增设。“街筒子”和“跑场子”是鼓子秧歌的表演程序的主要部分。“街筒子”是指秧歌队从村头到演出场地的路上边走边舞,这种街头游行的表演形式讲究流动和对称。“跑场子”是鼓子秧歌最主要的广场演出形式,也就是所谓的舞蹈队形图案的变化,在流动的团中,也是一种意境的传递。
3 鼓子秧歌动态审美特征“稳”成因
各具各自的舞蹈特征和角色(舞蹈人物)特点,深得百姓喜爱。随着民间舞进课堂随着当代舞蹈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一种趋势,山东鼓子秧歌凭借气势磅礴的气势、粗犷豪迈的风格成为汉族民族民间舞的典型代表。民族民间舞专业化要求对鼓子秧歌中的舞蹈动作进行提炼、加工、整合,同时提出了鼓子秧歌稳、沉、抻、韧的专业化理念。笔者认为“稳”这一理念是重中之重,因为“稳”是鼓子秧歌的内涵,也可以说是山东地域人文精神文化的内在外露,动态风格特点“稳”的演进进程与山东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习俗也关系密切。
3。1 自然地域环境的影响
鼓子秧歌主要分布于“商河”“济阳”“阳信” 等地,各个分布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且分布于黄河下游北岸,鲁北平原南部,地形多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优良的自然环境以及充足的水源促使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夏播、秋收的自然时序,民众衣食无忧且有了充裕的时间休息。与城市相比农村娱乐设施不完善,民众自我组织的娱乐方式逐渐发展成主要的休闲方式。交通便利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当地居民形成了乐观、开朗、正直的性格。淳朴的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与其自身文化相融合,是鼓子秧歌艺术不断的发展。农耕文化的孕育下,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境使当地人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农民质朴的人物气息赋予了鼓子秧歌与土地相联系的深沉情怀,给予“稳”的内在显现,同时也是其精神思想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