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被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所影响,贝多芬对人的平等,追求正义和自由深信不疑,更是对封建专制的压迫憎恨入骨。所以虽然古典主义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所在历史时期相近,思想却好像不属同一个“时代”,贝多芬明显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通过他的音乐,人们开始向往自由、平等和幸福。
在波恩时(1782-1792)的贝多芬,并没有创作太多的大型作品,一些小型作品却成为他的主要作品。《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作品的创作,就是贝多芬在维也纳最早的十年所作。他的创作成熟期是在1802-1812年之间,在此之后,贝多芬开创了属于他的"英雄年代"。论文网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期,他的创作状态和身体状态似乎都随着欧洲的政治动荡出现下滑趋势(1813-1817)。直到1818年以后,虽然创作了伟大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但是他无论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在饱受折磨,这首作品也被人看作是来总结他伟大的一生,并且展现出自己对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美好愿望。1827年3月26日,伟大贝多芬在维也纳与世长辞。
3 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曲式结构分析
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回旋曲式,第三乐章复合歌谣曲式,第四乐章回旋曲式。
第一乐章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急板(Presto)、调性为D大调、2/2节拍。 呈示部(1——124)由主题、第一副主题、第二副主题、和各主题间的连接以及主题结束并引向展开部组成;主题的阐述和发展基本在主调D大调上,第一副主题的出现发生了转调,由一开始的b小调转到#f小调上,第二副主题则是在A大调上进行;接下来是展开部(125——183);再现部(184——294)的出现则是由主题、第一第二副主题再现,和各主题的连接组成;主题在原调上,第一第二副主题又e小调转到D大调又转到b小调;尾声(298——344)。
第二乐章,悲哀的广板(Largo e mesto)、d小调、6/8拍子、回旋曲式。呈示部(1——29)又主题和副主题及其连接,以及结尾部分组成;主题结束在d小调上,副主题结束在a小调上;展开部(30——43)用幻想曲代替展开部的自由奏鸣曲式;再现部(44——65)由主题和副主题的再现和连接组成;主题结束在原调上,副主题结束在d小调上。尾声(65——87)。
第三乐章,快板的小步舞曲[Menuetto(Allegro)]、D大调、3/4拍、复合歌谣曲式。主歌谣曲式(1——54)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结束在D大调上,第二部分类似连接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连接起来,第三部分结束在原调上;三声中部(55——86);从头反复,没有尾声。
第四乐章,快板的回旋曲[Rondo(Allegro)]、D大调、4/4拍、带有三个插部的回旋曲。主题(1——9)主题结束在D大调上;第一插部(9——24)。主题的第一再现(25——33)结束在原调上。模仿连接(33——34);第二插部(35——55);主题的第二次再现(56——64)结束在原调上;第三插部(64——83)。主题的第三次出现(84——92)结束在原调上;尾声(92——113)。
4。 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演奏分析文献综述
整首奏鸣曲式庞大,气势整体磅礴有力。第一乐章节奏快,有着一种火热的情绪,开头的四个音像是导火索在全曲中起主导作用。
所以这几个音在弹的时候一定要鲜明利索的感觉,在演奏时,可以以手腕为轴,进行“甩动”演奏,手的框架要牢固,手指下键要在p的范围内有力的弹奏,旋律处于低音区,音色要厚实而通透。第三、四小节在弹奏时要注意,不要渐强,要直接由一开始p直接到A的sf,突显出一种疑问的态度随后的六合弦的线条要具备明显的和声感,是一种有力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