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北到晋南,梆子戏一路传承与发展,而有了上党梆子。
2 上党梆子的历史渊源源C于H优J尔W论R文M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上党梆子源头也为山陕梆子,于明末清初形成,明清时期山西潞安府、泽州、沁州、辽州所在的广大地域,古称“上党”,与今天的“晋东南”长治、晋城一带两市行政区域大体一致,故得名“上党梆子”。而要说起上党戏曲的悠久历史,则不得不提起这样一位说唱艺人,他就是诸宫调的首创者,孔三传。而孔三传则是出生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当时的泽州。孔三传在唐宋大曲和鼓子词一类的说唱艺术的基础上首创了“诸宫调”,同时为诸宫调编排了灵怪故事,说唱本,孔三传当时在汴京瓦舍献艺时,让诸宫调名噪一时,同时也为元杂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成熟的条件。
而上党梆子于清代乾隆后期盛行。清代中叶,它曾流传到山东菏泽和河北邯郸,又形成了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而在山西四大梆子中独具特色的剧种,则不得不说是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在清代有另一个名字,被称为“土戏”,因为当时有另一兴盛的剧种,既“昆曲”,昆曲主要流行语官方社会,所以像上党梆子这种带有明显上党土腔方言声腔的戏曲被清代官方称作了“土戏”。随着时间发展,在清代后期,上党梆子在民间又有了另一称谓—“大戏”,而此时的“大戏”是包括了昆曲等剧种的多声腔剧种。在1877年光绪三年,上党剧种流行至河北和山东等地,被称为“泽州调”,同时,上党梆子可以说成为了河北西调和山东枣梆的声腔基础。
据晋城县青莲寺残碑记载:有一个成立于乾隆五十年前后的“鸣凤班”,就是以演唱上党梆子而闻名,这个记载在册的“鸣凤班”,是现在确知的上党梆子最早的一个演出班社,一直延续到了1945年晋城解放。清代咸丰、同治道光年间时,是上党梆子发展的兴盛时期。壶关(今长治壶关)的“十万班”曾在京演出,赫赫有名。
但“上党梆子”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才得名。最终确定名字的人是蔡寒先生,这是在上党戏曲赴福建慰问演出时确定的。
上党梆子分为两大流派,“州底派”和“潞府派”,前者又叫“下路”,后者又叫“上路”和“府八派”。其中下路“州底派”主要流行于原泽州府所属的晋城,高平,阳城,临川,沁水五县。而下路“潞府派”主要流行于原潞安府所属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和顺。
3 文化特色
上党梆子今日的发展与地位,不可否认的是上党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五彩缤纷的民间音乐,地方曲艺以及人文,地理,历史,浓郁的宗教色彩文化,都是影响了上党梆子以至它发展到今日优胜劣汰的结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上党梆子在自身的发展中,不但以其自身独特的特色成为了戏曲文化的翘楚,而且上党戏曲将昆曲的音乐遗存到了文武场音乐中。
3。1 语言特色
上党梆子的演唱带有明显上党土腔方言声腔。以下便为我总结的上党地区方言特征,由拼音四声音调展现出来。
普通话拼音声调 上党地区语言拼音声调
阴平 去声
阳平 上声
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