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高跷原本属于我国古代歌舞百戏中的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雏形。高跷是1到3尺长的木棍,上面安有木托。表演者将双腿紧绑在木条上,并将自己打扮成各式的人物,由唢呐伴奏,通常是一个人表演,或者是很多人相互之间进行表演,进而形成群体性舞蹈,舞蹈十分的有趣,吸引人的眼球。舞者不仅可以将长木绑在脚上行走,还能辅以跳跃和舞剑,为表演增加趣性。汉威六朝将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则叫“踏桥”,轻代以来称为“高跷”。
刺枪舞:也称为刺杀舞,是一种具有部队操练性质的舞蹈,是人们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可以以此来抒发在现实生活中所积累的情绪和感情。舞蹈多以练兵生活的现状为基础动作,刺枪舞的动作也从这些素材中提炼而出,大气、干练的动作,体现出了战士们百炼成钢的英雄气概。
2.1.2 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是汉民间舞种中一种具有特定情节性质的舞种,同时伴有歌曲和锣鼓演奏,通常是双人舞或者三人舞的形式。花鼓灯中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称为“兰花”,演出大多都在广场举行。舞蹈表演形式有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大花场”是一种以情绪表现为主群体舞,表演人数通常是10人左右;“小花场”是双人舞或三人舞的统称,当中包括基本的程序式表演和即兴发挥式表演,是安徽花鼓灯编创最主要的部分;“盘鼓”则是一种既有武术,也有动作技巧的舞蹈形式。民国21年初到民国26年,是花鼓灯从起源开始到繁荣直到十分兴盛的整个历史过程。民国27年,由于日本军侵占县城,百姓民不聊生,花鼓灯的演出至此跌入低谷。民国28年,民间歌舞曲艺艺人加强对花鼓灯的改进,配以丝管弦乐的音乐伴奏,这样的演出形式更加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的喜爱,称其为“弦子灯”。
2.1.3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跑场秧歌、地秧歌,作为三个大秧歌舞种之一,其自身的音乐曲调和情节在众多秧歌剧中独树一帜。胶州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前后,难民逃荒到了关东,沿途以卖唱讨生活,后来渐渐地形成胶州秧歌这样艺术表演形式。胶州秧歌从其艺术类别和形式上来看,是一种戏剧,不再是单纯的歌曲演唱和舞蹈。作为民间歌舞剧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自己独有的剧本,而且很多剧目中都可以看到道具的运用,这样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2.2 少数民族民间舞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果卓:作为民间自娱性歌舞的一种起源于藏区,分为农、牧两区,两区舞蹈风格迥异,各有特点。跳舞时,男女两人共舞,旁边的人时不时地配合着加入几声呼喊。动作以在身前摆动双手、两边摆动胯、蹲步和转身为主要元素,舞蹈氛围活泼而热烈。
堆谐:堆谐是起源于地势较为高耸的日喀则地区的圆圈舞,而后渐渐盛行于拉萨。是现知的伴有着乐器为其进行伴奏的民族性舞蹈形式。而传统的堆谐则是在跳舞的时候,男女双方在身体前后相互拉手而区别于其它的舞蹈形式。
查玛舞:蒙古语中“查玛”被称为“步扎”或“步踏”,民间称为跳神,是寺庙传统祭祀的活动之一。“查玛”原本是一种民间的舞蹈艺术形式,之后才被佛教所吸收,加入佛教的内容,然后一直成为藏传佛教的寺庙性舞蹈。
3 国外引进的西方舞的表演形式
在很多留学生、商人、海外侨胞等人的带动下,以口述、身体表演等形式,许多西方舞的表演形式逐渐地进入中国人民的视野,在矛盾碰撞中慢慢地融入中国的特色,慢慢地渗透进中国舞蹈艺术,使我国的民族舞蹈艺术形式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