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引言3
2 丰县四平调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发展3
2.1 丰县概述3
2.2 丰县四平调的前身3
2.3 丰县四平调的形成与发展4
3 丰县四平调音乐的艺术形态5
3.1 四平调的唱腔板式5
3.2 丰县四平调的旋律特征6
3.3 丰县四平调的常用剧目6
4 丰县四平调的传承与变迁7
4.1 丰县四平调主要代表人物7
4.2 文化变迁下的丰县四平调8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1 引言 丰县四平调是流行于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地区的一种地方剧种。丰县四平调的发展从形成至现在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四平调算是一个年轻的剧种。也正因如此,它有着脉络清晰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四平调与丰县当地文化风俗,语言习惯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地方风格,使之与广大人们群众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
2 丰县四平调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发展 2.1 丰县概述 “丰县古称丰邑,又名凤城,隶属江苏省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地处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和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1]。”正因丰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文化类型丰富,富有多样性,并被人们赞誉为“戏曲之乡”。 2.2 丰县四平调的前身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四平调由流行于丰、沛、砀、萧一带的“苏北花鼓”演变发展而成。 “苏北花鼓,原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花鼓一般由男女两人演出,男扮身挎花鼓,腰系彩绸;女扮古装粉面,头戴绣球。两人边歌边舞,活泼风趣 [3]。” 苏北花鼓的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还有一些加入虚词和衬字的唱词结构。另外[垛子]和[砍牛橛]等板式有自己的专用唱词结构,不再使用七字句和十字句等唱词结构。 苏北花鼓为板腔体和连曲体综合形成的体裁,调门十分的多样,有[平调]、[寒韵][念板]、[直板]、[哭谜子]、[砍牛橛]、[锣鼓冲]、[赶脚调]、[货郎段]、[丰县溜]等数十种调门。 据记载,早在明朝时期丰县就已经出现了花鼓戏,距现在已经有了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由丰县的花鼓艺人杜守德(男,丰县高楼村人)培养出的徒弟,邹玉振(男,1914 年生,安徽砀山人。是后来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著名的三大花鼓班社之一“邹家班”的社班主,也是四平调创始人之一。)等人已经领班出演,并广受好评了。 2.3 丰县四平调的形成与发展 据资料记载,1933 年花鼓艺人邹玉振带领邹家班,在山东首府济南府的南岗子和大观园演出时,为了进一步改良花鼓戏,在听众和剧场院主的建议下,女角脱下了高跷(即特制小鞋),男角拿掉了花鼓,穿上戏剧服饰,模仿戏剧化妆,实现了改良后的首次登台演出。之后花鼓艺人王汉臣(男,1911 年生,丰县人)又向京剧艺人学艺,这也是苏北花鼓向戏曲化迈出的第一步。 后因旧政府大力禁演,艺人们为了谋生,只得不断的更换名称,曾先后用“老梆子”、“干砸梆”、“徐州无弦梆”等名称。“直到 1939 年,根据花鼓中男女演唱均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且花鼓中又有[平调]的名称,因而便提出借四平八稳的意思,用花鼓[平调]之称,各有所取定格为“四平调”,随后被广大花鼓艺人欣然接受[4]。”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