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者要想使自己的歌声能够做到“以声传情”,掌握科学歌唱技术这一点是最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技术包括气息、语言、发声、共鸣等,而且这些基本要素并非单独存在。另外,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咬字和吐字必须要准确并清晰,注重歌词的字正腔圆,体现歌曲的完整性,这样才能够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歌唱者往往只注重对于歌曲的情感抒发,而忽视了声音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声音缺乏规范,该加强时强不起来,该减弱时弱不下去,气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从而会影响歌曲的听觉效果。
《昭君出塞》中塑造的是王昭君的英雄形象,演唱中需注意咬字吐字的规范性,一定要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把字词唱准确清晰,听众才能听明白演唱的内容,进而引导其体会歌曲情感。另外此歌曲音色是明朗的,演唱时不可演绎得过分凄凉,而且音域较广,在演唱时真假声必须要转换好,特别是在高音区,气息沉稳,要有一种“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使声音产生共鸣富有穿透力,切忌故意加大音量歌唱。总之,在歌曲演唱时,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注意吐字咬字等细节问题,运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出动听的歌曲,用声音来传达情感,在声音中感受歌曲的情感内涵,真正做到“以声传情”,进而增添歌曲的艺术魅力。
二、歌唱中“情”与“声”在《昭君出塞》中的体现
歌曲《昭君出塞》是一首颇具难度的抒情性女高音作品,其中的“情”与“声”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一)完美的声音塑造
在进行作品声音的塑造时,要结合歌曲的风格,对于歌曲的曲式进行分析。《昭君出塞》从整体上可划分为A-B-A的三部曲式结构,由于作品第二部分包含了两个并置乐段,因此整体上也可体现为四个乐段的结构特点即“起、承、转、合”。作品开头有一段17小节的前奏,由弱渐强将全曲的主题风格体现出来,对整首歌曲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其中呈现部A是由对比乐段(a,b)所构成的,第一个层次描述了王昭君离别家园时的情景,凸显其不舍之情,第二个层次力度逐渐变强,“从此长城无烽烟”这一句极度表明了昭君满怀决心,并为自己和亲出嫁匈奴充满了使命感和自豪感。这一部分板式是慢板,所以演唱需要舒缓委婉、娓娓道来,音色圆润、气息坚定而沉稳。
第二部分整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个快板,欢快跳跃的旋律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迎接昭君欢乐且温馨的场景,经过四小节的间奏,音乐情绪转变,进入第二层次,一句“回首望中原”“黎民得平安”再次描绘出昭君虽不舍自己家乡,但伟大的使命感又使她感到无比荣耀的内心活动,随之连续用四个衬词“啊”与起伏的旋律相融合,将全曲情绪推向高潮。这一部分是快板和中板的结合,演唱时声音欢快活泼、富有弹力、饱含深情,延续至歌曲的第三部分对王昭君的千古赞颂。
“起、承、转、合”的结构使得整首作品统一连贯,情绪起伏不断,艺术性极高,每一部分的声音演绎都有着高标准:共鸣腔体进行统一,正确运用呼吸来协调歌唱的状态、音色以及音量,根据歌曲中力度的变化、渐强渐弱的控制,让歌唱的声音塑造更加完美。结构如下:文献综述
起 承 转 合
小节数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