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论文网/p>

[摘要题]数字化时代与文学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文学/审美思维/仿真

[正文]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花朵。每个时代都会培育出自己时代所独有的绚丽多姿的奇葩。文学艺术又是时代的镜像。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嬗变发展的模型。“[1](p68)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映显出时代,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1](p58)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高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的逐渐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一个拥有60亿人口的世界逐渐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化。数字化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都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数字化使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现代,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2](p81)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2](p90)信息数码图像进入我们的储存。检索。阅读。欣赏。传送的工作平台并显示在电脑的屏幕上,它的快速。清晰。变化多样,给接受者带来了无穷的愉悦和享受。

数与美有着历史久远的关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就把数与美联系起来,将数看作是美的本源,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个音乐的音阶和一个数[3](p113-114)。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字化是建立在0-1的二进制的数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审美教育,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古人无法想像的有利条件。它使歌德。。恩格斯提出和论述的世界文学“的预言变成了生活的现实。人类在几千年创造的文学艺术珍品,真正成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这给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交流。相互吸取融合,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信息数码图像的创造。掌握与普及,大大有益于读者大众的审美素质和鉴赏水平的提高,读者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又可给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美以强大的动力,进一步促进文艺的发展与繁荣。

数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图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学艺术这面时代的镜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通感。这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当今时代,我们经常可以欣赏到由卫星传送,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精品。卢浮宫的绘画。西安的兵马俑。歌剧茶花女。悲剧哈姆莱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电视剧三国演义与西游记等等,通过多种媒体,使艺术的各种成分,如声。光。色。画。语言文字交融成一体,从而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这种共通感是我们单纯在书面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无法获得的。

2。作家和读者互为主体,相互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

作家是创造的主体,读者既是接受的主体,又是参予创造的主体,他可以直接参加到文本的创造过程之中。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关系。多媒体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独语局面,它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真正称得起是复调的。多声部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局面。互动性是数字化时代在网上创作。批评。交流。对话的根本特性。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网上的文本使我们有能力进行迅疾的互动。“[4](p166)互动既有同一时间的互动交流,又有不同时间。地点的互动。非同步的互动在网上的节奏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而不是几天几个月“,这种非同步性的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强化混合媒介的冲击力[4](p167)。

3。文学镜像呈现出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点。

在电视或电脑的屏幕上显示出的文学艺术图像本身就是多维的。立体化的。美国学者埃瑞克·戴维斯指出:电脑。媒体和远程通讯技术正在不断收集。控制。储存和传播着一个日渐庞大的数据流,这无疑建立了一个新的维度:信息空间。这个繁殖力极强的多维空间是虚拟的。网络密集并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广阔而又至高的王国,它是由我们的想象力和技术的表述来调节的。“[5](p114)传统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阅读鉴赏的方式是线性的由点到线到面,而数码图像艺术则是格式塔式的,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由数码图像建立起来的信息空间,不是一维。二维。三维,而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包括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图像显示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以四维空间存在着并给接受者以审美感受。20世纪最后两年中,泰坦尼克号通过影响。电视。因特网,创造出了艺术领域的神话般的奇迹。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35部电影和一百多部小说反复地叙说着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因撞上冰山而沉入大西洋海底的故事,但都没有产生通过数码图像显示出的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艺术魅力。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真正走向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它彻底冲破一切封闭的牢笼。人们能够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向宇宙的星空去搜寻知识和传送信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经不是笑语,而是生活的现实。马歇尔·麦克卢汉明确地宣称:在瞬时信息的时代,时间(按视觉和切分计量的时间)和空间(统一的。形象的和有周边密封的空间)已不复存在。在瞬时信息时代,人结束了分割性专门化工作的职责,承担了搜集信息的角色。“[6](p180)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联合绘制人类的生物基因图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建立数字图书馆“。这样以来,不仅关于人类自身的基因构成及其谱系,可以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共享,推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而且人类几千年创造的艺术珍品和全世界的文化基因库“,同样成了人类共同享用的财富。这对文学创造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福音。

5。数码图像的复制性与仿真性。

数字图像高速。清晰。直接。仿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复制功能与印刷术。照相术相比,也进入了一个全息。多维。具有创造性的新阶段。在发达国家正在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我们看到,它不仅能复制。储存古今中外海量的文化珍品,而且可以制成光盘。VCD。轻便地携带,长久地保存。在复制过程中,适应受众的需要,还可以配上音。光。色。电。图画。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高远深邃的意境。如经数码图像复制显示出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的交响乐章等世界文学艺术珍品,比我们仅仅从诗集。散文集和听音乐会得到的审美感觉,丰富得多。数码图像的复制者的具有创新性的制作,自然会在情感上引起受众对作品的共鸣。

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是丰富多样而又迷人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忘记,数字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负面效应,那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为此,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7](p103)就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1。复制性。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

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艺术最忌雷同化。标准化。模式化。理性化。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指出:独创性作品是最最美丽的花朵。模仿之作成长迅速而花色暗淡。……有些作品比别的更有独创性;而且,我认为,它们越有独创性越好。独创性作家是。而且应当是人们极大的宠儿,因为他们是极大的恩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域添上一个新省区。“[8](p82)杨格认为,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永远无法超越蓝本,因为原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们个个都是独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然的区分的鲜明标记。“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泛滥的结果,使文学界不再是独立特行之士的结合,而是一大杂烩,乱七八糟一大群,出了一百部书,骨子里只不过是一部书[8](p95-96)。复制性和标准化是通过数码图像制作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瓦尔特·本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9](p84)他还说,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完全的原真性是技术_当然不仅仅是技术_复制所达不到的。“在数字化虚拟世界中显示出的一幅幅法国卢浮宫保存的艺术珍品,的确非常逼真,然而人们总是还想去卢浮宫亲自欣赏一下大师的原作。因为再好的复制品,也无法表现原作的神韵(本雅明称之为光韵“),无法表达出原作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具有独一无二的深邃的意蕴。数字化的世界是一个技术世界。技术世界是能相容的标准化的世界,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既不能发射也不能传送。“[9](p85)对于网络世界来说,技术的标准化是必需的,对于文艺创作来讲,标准化则是与艺术家追求的独创性相左的。

2。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艺术的民族性。本土化的矛盾。

数字化世界,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局限,使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因特网之中。从而,将地球变成了一个互连或者内连的整体,并不断提高其相互依存性的必要过程。“[10](p207)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使民族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同时,又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个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问题。数字化的进程,运用的是一种二进制的0-1的世界性的语言。仅从使用的工具来说,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本土化就产生了矛盾。关于这一点,技术帝国的作者已经感触到了,他说:技术标准的复杂化和提高必然意味着:更好,更多!这是技术与文化的第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是文化总是保卫本土的:它总与界限。区域。归属相关联。只有带地方色彩的文化,与地域相关的特性,用自然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根据定义,任何自然语言都不是宇宙的也不是世界的。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比如二进制语言,0和1的语言。不过自然语言不是由什么人发明的,因此不是技术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来说,没有必要一定是可译的:它应该保留某种只能被翻译但并不等同于翻译的东西,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让我们感到难过和痛苦。“[10](p206-207)在数字化世界上,各民族文学的自然语言所保留的诗意的无穷的韵味显然是世界性的技术语言中难以表达的。

3。技术理性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

数字化本身是技术理性的结晶。它与被称之为美育之父“的席勒所倡导的通过审美教育培养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的人是相悖的。在技术理性指导下的技术决定一切。控制一切的社会中培养的人,马尔库塞称之为单面人“。当着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结果,异化的主体为它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有一面,它无所不在,形式多样。“[11](p212)理性得到空前的张扬,而感性和情感的因素则黯然失色。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是没有什么强烈感觉的,只满足于自己干净。简化。经济,也就是吝啬到极点的形象,它会切断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12](p119)就现实中青少年喜欢看的卡通片,如猫和老鼠。米老鼠与唐老鸭等,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它们虽然有其趣味性,但对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感,则是意义不大的。至于那些含有不健康因素的。格调低下的卡通片,那就更是有害无益了。

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技术帝国中有一段讲得很好,说:今天真正的问题是第三世界中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都被图像技术逮住了,美国化了,他们的文化很像是环游世界的人的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法国人和英国人都属于同一个世界,都说着洋泾浜英语。随后,你会发现,在暗处,有一群被遗弃的人,他们想退回到从前的信仰中去……这一意愿中有某种可敬的东西。[12](p119)在当今世界,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美国。美国不仅是经济上。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也是掌握信息技术的超级大国。他们利用因特网等信息数码图像技术,极力地在各个领域推行其价值观和新殖民主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手中掌握的数字图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殖民主义文化与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尖锐的冲突,它与美育建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都是根本不相容的。18世界末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的重要目的,是要消除社会的严重异化现象,培养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技术帝国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文化,不是要消除异化现象,而是要进一步制造更加严重的社会异化现象和人性异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波)沃·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王逢振编译。网络幽灵[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8](英)爱德华·杨格。试论独创性作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0](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美)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12](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下本土美术課程资源与新媒体结合【2483字】
下一篇: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對青少年美术培训的认识和思考【3101字】

黎雄才對于20世纪中國绘画史的贡献【1041字】

陈醉绘画艺术解读【3214字】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學生美...

辅导學生美术创作的实施策略【2759字】

超越语言心智,培养美术課...

谈谈民间美术【2243字】

谈舞台美术的象征性写意手段【1811字】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安康汉江网讯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