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明中期篆书家
明朝篆书有着它独特的发展规律。洪武到成化百年间基本以官方书写样式为代表,主要人员就是中书舍人等官员,书写风格中规中矩,趋于程式化,装饰性比较浓烈,尤其是书画作品碑额,墓志额最常见。到了成化之后,擅长篆书的徐霖被藏家和世人所推崇,还有吴门书风等书家出现,明代的篆书到此时期才开始变得丰富。
明代中期,书法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明代部分书家们以篆书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当时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行草书上面,在当时篆书的发展依然没有很大的起色,在篆书上明代中期有一定的造诣的以文徵明、文彭、李东阳、许初、丰坊为代表。
李东阳, 他在明代书家中的风格比较特别,渊源颜真卿,同时对篆书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篆真行草俱佳,其中他最擅长的是篆书,并且对明代篆书有一定的影响。明人王世贞有云:“涯翁篆胜古隶,古隶胜真、行、草。”明人詹景凤《詹氏小辨》亦云:“东阳草书,笔力矫健成一家,小篆清劲人妙。” 他对自己篆书也非常自负,曾说:“斯冰之后,直至小生。”明代书家以篆、隶名家者甚少,李东阳的篆书上追唐代李阳冰,下启一代新风。其中锋用笔,圆转稳健,不见锋芒,世称“玉著篆”。其书风格清劲纯雅。笔力雄厚,时称“篆圣”。现在我们看到的李东阳篆书墨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题写在怀素自述帖前的“藏真自序”四个钢筋铁骨、生机勃发的苍劲篆字,李东阳篆书端庄沉稳,他用笔以中锋圆笔为主,圆起圆收,侧峰和偏锋都有。笔势圆润清劲,不露锋芒,藏头护尾,笔笔都带有回峰。运笔中锋没有明显粗细变化,节奏鲜明,有一种流动的美感。对于曲线的处理流畅婉转,力度藏在笔画里面,弧线圆润又不失力度。用笔方圆兼取,有骨有肉,富有弹性。论文网
我们现在对李东阳的篆书作品多在书画名迹的题跋和引首中可见,除了前面提到的《怀素自叙帖》引首(见图2),还有马远的《水图》引首(见图3)。
引首在永乐时就已经发展开来,到李东阳时期,许多书家都用经典书画作品做引首,这些书家中,李东阳身居高位,书写的自然轻松程度已经超过程南云,对篆书的自信和从容程度更是程南云等书家无法相比。自从唐代的李阳冰之后,很少再有人钻研篆书,是因为真、行、草的发展都趋于完备,而且也便于书写,而篆书在当时由于社会环境只适用于特定的一些场合,自然而然鲜人问津,并且篆书结构比较繁杂,笔画也比较多,不利于书家随行发挥。直到元代赵孟頫出现后,他提出全面复古的观点,使当时的书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折,在书法上由魏晋追溯到两汉和先秦,涉及面包括篆书、隶书、章草、行书等,这让篆书在当时也得到了充分发展。赵孟頫的复古思潮也影响了李东阳,李东阳本身属文人雅味,喜诗酒唱和。李东阳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崇尚复古,受到“以篆为源”观念影响,认为篆书是书法的本源,所以李东阳很喜爱书法,并且也有较大的成就。李东阳很注重篆书的线条,他在《书碧落碑后》中写到:“盖其妙在笔不在体也。”可以看出他对线条追求婉转稳健,雄厚挺拔,具有穿插变化。同时运用枯笔,墨色丰润厚重,浓而不滞,枯润转换自然。在结构上,纵势修长,字形扁长,字形左右对称,平衡均匀,笔画少的结体放纵而且字形比较大,笔画大多数结体紧敛且字形小。在章法上,前面也说到了他的作品多是题跋和引首,所以字之间的呼应比较多,他在距离相等字之间,他用强调线条对称,墨色枯润变化穿插来处理出变化。同样是明中期的丰坊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丰坊认为李东阳的篆书直追古人,是篆书中兴之人。李东阳在篆书上发展了枯笔技法,虽然没有达到顶峰,但是创新精神值得学习,也为明后期乃至清代的篆书起到了一定的投石问路的作用,明人对李东阳篆书的认可,更大程度上是因为看惯了以前毫无生机的中书舍人的篆书,再加上压抑已久的政治环境,李东阳对诗文等领域的创新,促进了书法风格的新面貌的出现,尽管李东阳的篆书笔势还略显粗糙而且缺乏生动,但是他的显赫地位却对篆书推广非常重要。